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交通肇事罪

作 者: 王晓兰
导 师: 王平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刑法学
关键词: 交通肇事罪 交通运输 客观方面 因逃逸致人死亡 交通肇事犯罪 司法实践 行为人 参与人 危害公共安全 财产安全
分类号: D92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4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公共安全的过失犯罪。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特征来看,犯罪主体是一切在公共交通场所违反交通管理规章的人员,既应当包括交通运输人员,也应当包括非交通运输人员;所从事的交通运输不仅包括正当的交通运输活动,还包括非正当的交通运输活动。所有交通参与人均应涵盖在主体中,行人及非机动车参与人也不应例外。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过失构成,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将交通肇事罪理解为过失,有利于实现立法目的。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是与交通运输有关的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重大公共财产安全和其他公共利益安全。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对交通肇事罪的处罚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对那些虽负有次要责任,但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也应当认定为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 交通肇事罪的逃逸是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应从主客观方面衡量逃逸行为的构成及认定。行为人主观上应具有逃避救治义务及法律追究的动机,客观方面表现为逃避、躲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正确认识、理解逃逸及相关的自首问题,才能正确适用法律,罚当其罪,才能符合罪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只能适用于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死亡的情况,将逃逸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符合刑法立法本意及犯罪构成理论,体现了社会公众的愿望。 在司法实践中,与逃逸致人死亡相关的问题非常复杂,应具体分析,不应均以交通肇事罪处罚,除考虑行为人主观和客观方面外,还应结合当时行为的方式、地点、环境、情节、被害者伤情、因果关系情况综合认定。交通肇事后故意逃避应尽义务,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应以故意杀人罪处罚,这样处理对那些置道德法律于不顾的人能起到一定威慑作用。 为减少交通肇事罪的发生,建议在立法上将危险犯列为交通肇事犯罪的范畴,并加大打击力度,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全文目录


前言  6-7
第一章 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  7-15
  一、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体  7-9
  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主观方面  9-11
  三、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客体  11-12
  四、交通肇事罪的犯罪客观方面  12
  五、交通肇事罪的认定标准  12-15
第二章 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  15-20
  一、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构成  16
  二、交通肇事罪中逃逸的认定  16-18
  三、交通肇事案件中逃逸与自首的关系  18-20
第三章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  20-26
  一、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过形式的几种争议观点  20-21
  二、将因逃逸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符合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论  21-23
  三、将因逃逸致人死亡仅限定为过失符合立法本意和刑法基本原则  23-24
  四、因果关系理论是准确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罪过形式的关键  24-26
第四章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分析  26-33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罪质分析  26-30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共犯定罪分析  30-33
第五章 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完善  33-37
  一、应将危险犯纳入交通肇事犯罪的范围  33-35
  二、提高交通肇事犯罪的法定刑  35-37
结语  37-38
参考文献  38-40
后记  40

相似论文

  1.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2. 行为空间界限与其建筑空间特性研究,TU-024
  3.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4.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5.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6. 风险视角下新浪微博融资行为研究,F49
  7. 声誉对学前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B844.1
  8.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侵权行为研究,G812
  9. 参与式培训对中学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影响,G636
  10.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11. 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学英语新教师视域下的师徒制,G633.41
  12. 广东从化参与式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422.6
  13. 粤东地区农村生物教师行为发展问题研究,G633.91
  14.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15. 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D922.68
  16. 小学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研究,G623.31
  17. 赖尔的行为主义,B089
  18. 中学教师团队心理授权、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G443
  19.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20. 双酚AP型苯并噁嗪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TQ320.1
  21. 新型阳离子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应用,TQ323.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