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沿海有毒亚历山大藻种群识别与计数方法研究

作 者: 唐祥海
导 师: 周名江;于仁成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生物学
关键词: 有害赤潮 亚历山大藻 遗传探针 rRNA rDNA 荧光原位杂交
分类号: Q9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分析了8株分离自中国南海及东海的亚历山大藻的部分核糖体DNA序列信息,其中包括核糖体大亚基(LSU)rDNA 的 5’端 D1-D2 区序列,以及 5.8S rDNA 和 ITS 区序列;同时,也对实验室保种的部分来自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亚历山大藻相关序列信息进行了分析,以此作为遗传序列分析的质量控制。在此基础上,针对在中国沿海分布的有毒亚历山大藻,根据其核糖体大亚基 DNA(LSU rDNA)序列信息,设计了特异性的荧光标记探针,建立了基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有毒亚历山大藻检测方法,并尝试了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计数的工作。 通过 Clustal X 及 MEGA2 软件对所得到的序列信息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分离自中国南海的 5 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 tamarense)和分离自东海的 1 株链状亚历山大藻(A. catenella),即便是在 ITS 区和 LSU rDNA 等高变区,其序列信息也完全一致。与基因库中搜索到的其它亚历山大藻 rDNA 序列信息相比较,中国沿海的亚历山大藻序列更接近于 A. catenella。对于分离自中国南海的另外 2 株未命名的亚历山大藻,通过对比遗传序列信息,发现它们与 A. affine 非常接近。分离于我国台湾的微小亚历山大藻(A. minutum)在遗传序列信息上与分离自新西兰的藻株(Anakoha bay isolate)相似,而与分离自欧洲的藻株(LAC27 或181NT)相差较大。 荧光原位杂交实验的结果显示:我们设计的探针 SPEC-PROBE2 可以非常理想地标记选定的目标藻-链状亚历山大藻(ACDH 藻株)。经探针 SPEC-PROBE2标记的有毒藻细胞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很好的区分于其他非目标藻的藻细胞。有毒亚历山大藻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海水样品中有毒亚历山大藻监测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文中表目录  7-9
文中图目录  9-11
第一章 引言  11-21
  1.1 有毒赤潮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16
    1.1.1 赤潮简介  11-12
    1.1.2 有毒赤潮与藻毒素  12-16
    1.1.3 有毒赤潮的危害效应  16
  1.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有毒赤潮研究与监测中的应用  16-21
    1.2.1 有毒赤潮特征及其相关研究对新技术的需求  17
    1.2.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有毒藻分类、种系进化及藻种监测中的应用  17-21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37
  2.1 亚历山大藻形态及生物化学鉴定  21-22
  2.2 亚历山大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32
    2.2.1 SSU rDNA 分子扩增产物的“A/B 限制位点检测”  23-28
    2.2.2 LSU rDNA 部分序列分析  28-29
    2.2.3 5.8S rDNA 及内转录间隔区RFLP 分析  29-30
    2.2.4 5.8S rDNA 及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  30
    2.2.5 rDNA 分子的多样性问题  30-31
    2.2.6 A. tamarense/fundyense/catenella 复合种分子进化的“单源辐射”假说及其散布  31-32
  2.3 藻种识别与检测技术  32-34
  2.4 小结  34-37
第三章 中国沿海亚历山大藻藻种的分子鉴定  37-51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7-41
    3.1.1 实验藻株及培养条件  37-38
    3.1.2 DNA 制备及rDNA 靶序列扩增  38-40
    3.1.3 PCR 扩增产物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40-41
  3.2 实验结果  41-45
    3.2.1 rDNA 两个高变区的PCR 扩增  41-42
    3.2.2 中国沿海亚历山大藻序列测定结果及遗传距离分析  42-45
    3.2.3 亚历山大藻属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45
  3.3 讨论  45-49
    3.3.1 核糖体DNA 用于亚历山大藻分类及种系进化研究的有效性  45-48
    3.3.2 A. tamarense/fundyense/catenella 复合种的分子进化及散布  48-49
  3.4 小结  49-51
第四章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中国沿海的有毒亚历山大藻  51-63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55
    4.1.1 实验藻株及培养条件  52-53
    4.1.2 探针设计与合成  53-54
    4.1.3 荧光原位杂交方法  54-55
    4.1.4 流式细胞仪检测方法  55
  4.2 实验结果  55-61
    4.2.1 荧光显微镜检测结果  55-60
    4.2.2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60-61
  4.3 讨论  61-62
    4.3.1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的建立  61
    4.3.2 我国沿海有毒亚历山大藻的检测  61-62
  4.4 小结  62-63
结论  63-65
参考文献  65-72
附录  72-73
发表和完成文章目录  73-74
致谢  74

相似论文

  1.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2. 羊栖菜、半叶马尾藻生态学特性的初步研究,S917.3
  3.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4. FISH检测多粘类芽孢杆菌研究及其在猪粪有机肥和土壤中的应用,S144
  5. 鸡奇异变形杆菌和沙门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检测及扩散机制,S858.31
  6.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7. 动物性中药材地龙DNA条形码的初步研究,R282.5
  8. 塔玛亚历山大藻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Q943
  9. 钻井废弃液中污染物组成及降解微生物群落多样性,X172
  10. 猪粪堆肥中微生物变化规律及芽孢杆菌分离与鉴定,S141.4
  11.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子宫颈上皮细胞hTERC基因扩增的临床应用研究,R737.33
  12. 塔玛亚历山大藻光学性质分析与光谱模拟,X173
  13. 可可西里土壤细菌多样性的研究,S154.3
  14. 普通小麦/欧山羊草6U附加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及生理抗旱性分析,S512.1
  15. 莱索托几株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S144.5
  16. 链状亚历山大藻生长衰亡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分析,Q943
  17. 海绵共生微生物氮循环功能基因与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研究,Q93
  18. 中国南海海绵Astrosclera willeyana共附生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的多样性与空间分布,Q938.8
  19. 铜尾矿不同氧化层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S154.3
  20. 大鼠心肌组织中microRNA和18S rRNA的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D919
  21. Cytogenetics 2.7M基因芯片技术在遗传性疾病的细胞分子诊断与机制研究中的应用,R39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细胞遗传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