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生产力理论的“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新探

作 者: 乔丽娜
导 师: 解保军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力 “生产的自然条件”
分类号: F01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人类面临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的加速恶化之间的矛盾,这便使生产力理论研究的当代意义凸显出来。人们不得不反思,人类的生产能否持续的发展下去?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是无限制的?要解释有关生产的一系列问题,就必须还原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范畴之外,添加第三个范畴——“生产的自然条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生产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梳理“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演进的过程和遇到的挫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马克思对“生产的自然条件”的相关论述,厘清了传统学者对“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忽视的原因,同时也介绍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奥康纳对“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的探索。进而通过对“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地理环境”三个相关概念的内涵阐释,辨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中初步总结出了“生产的自然条件”的内涵。“生产的自然条件”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整体与部分相统一,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等特点。另外,“生产的自然条件”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有广阔的外延。从不同角度,“生产的自然条件”存在“现实与潜在”,“直接与间接”,“宏观与微观”等不同的分类。对“生产的自然条件”的深入理解,不仅是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视阈,也同时是还原历史唯物主义原貌的一种尝试,并且深化了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理论的理解,实现了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加深对自然的认识,正确认识自然的价值,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同时对西方生态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没有生态维度的诘难给予了学理上的解答,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也给自然留有足够的空间。同时,“生产的自然条件”满足了我们国家生产文明化在自然领域的诉求;顺应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化上的理论渴望;明确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6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10
    1.1.1 课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9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10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0-14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0-12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4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6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4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16
第2章 "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的理论演进  16-26
  2.1 马克思对"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的论述  16-18
    2.1.1 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  16
    2.1.2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  16-17
    2.1.3 生产力可持续更新的先决条件  17-18
  2.2 传统学者对"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的漠视  18-20
    2.2.1 对生产资源无限的预设  18-19
    2.2.2 对生产力理论的僵化解读  19-20
    2.2.3 对技术决定论倾向的忽视  20
  2.3 奥康纳对"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的探索  20-24
    2.3.1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  20-22
    2.3.2 资本主义第二重矛盾思想  22-24
  2.4 本章小结  24-26
第3章 "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的理论内涵  26-37
  3.1 "生产的自然条件"的内涵  26-30
    3.1.1 相关概念的辨析  26-27
    3.1.2 "生产的自然条件"概念  27-29
    3.1.3 "生产的自然条件"的特点  29-30
  3.2 "生产的自然条件"的分类  30-32
    3.2.1 现实的与潜在的"生产的自然条件"  30-31
    3.2.2 直接的与间接的"生产的自然条件"  31
    3.2.3 宏观的与微观的"生产的自然条件"  31-32
  3.3 "生产的自然条件"的影响  32-36
    3.3.1 "生产的自然条件"对生产力的影响  32-34
    3.3.2 "生产的自然条件"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34-36
  3.4 本章小结  36-37
第4章 "生产的自然条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7-46
  4.1 "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的理论价值  37-41
    4.1.1 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视阈  37-38
    4.1.2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的形成  38-39
    4.1.3 回应了西方学者们的诘难  39-41
  4.2 "生产的自然条件"思想的现实意义  41-45
    4.2.1 满足生产文明化在自然领域的诉求  41-42
    4.2.2 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换上的理论渴望  42-44
    4.2.3 明确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方向  44-45
  4.3 本章小结  45-46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51-53
致谢  53

相似论文

  1. 长期不同施肥下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比较分析,S511.42
  2.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3. 长期绿肥还田对江西双季稻田系统生产力与抗逆性的影响研究,S511.42
  4. 基于遥感信息与模型耦合的水稻生长预测技术研究,S511
  5. 基于遥感信息与模型耦合的小麦生长监测预测技术研究,S512.1
  6. 丹阳市稻麦复种系统作物生产力与氮素利用效率研究,S511
  7. 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现实意义,B038
  8. 论实践标准的与时俱进性,D61
  9. 戴维·哈维空间转移理论及其哲学意义探析,B089.1
  10. 论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B089
  11. 奥康纳“生态批判”理论研究,X2
  12.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重建冰期/间冰期日本海生态环境变化,X145
  13. 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养分特征研究,S718.5
  14. 杉木—闽粤栲混交林生产力及凋落物动态研究,S718.5
  15. 透光抚育对帽儿山地区“人天混”红松林群落结构与生产力影响,S718.5
  16. 我国农村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F321.1
  17. 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B089
  18. 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分析与研究,G322.0
  19.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盐碱化草地改良效果的研究,S54
  20. 微集雨模式和降雨变律对燕麦田间生产力及水迁移过程的影响,S512.6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学 > 经济学基本问题 > 经济范畴 > 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