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生物多样性

作 者: 闫淑君
导 师: 洪伟
学 校: 福建农林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林隙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生物多样性
分类号: S71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207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林隙是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变化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其形成和变化构成了森林景观的流动镶嵌结构,对林隙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的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福建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96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0.86%和16.66%,干扰频率分别为0.85%·a-1和0.28%·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357a。林隙形成方式由树木折干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58.04%,其次是由于掘根风倒而形成的,占33.48%。林隙大多由两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2.33株。扩展林隙的大小多在100~300m2之间,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而以100~200m2者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冠空隙的大小多在100m2以下,其中50m2以下所占的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都是最大的。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20~30cm之间。 通过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林隙和非林隙林分的调查,分析了主要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和非林隙林分中出现的频度、密度和显著度不同,从而表现出其重要值的不同。不同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山矾(Symplocos surnuntia)在林隙面积为100m2左右时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木荷(Schima superba)在林隙面积为300~400m2时,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其它几种的更新密度都在林隙面积为100~200m2时达到最大。 对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内外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桂北木姜子和浙江桂表现在林隙内外都占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接近的树种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大,反之则较小。在林隙内,山矾(Symplocos sumuntia)和薄叶山矾(Symplocos anomala)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而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riacea)和黄瑞木(Adinandra mellettii)、尖叶水丝梨(Distyliopsis dunnii),浙江桂(Cinnamomum chekiangense)和尖叶水丝梨(Distyliopsis dunnii)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在非林隙内,山矾和黄瑞木和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桂北木姜子和尖叶水丝梨、黄瑞木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 应用物种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指数等指标测定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内与非林隙林分中的物种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随林隙大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万木林常绿阔叶林林隙内的物种多样性高于非林隙,乔木树种物种多样性随林隙大小变化呈双峰曲线,物种多样性在200~300m2和500m2左右的林隙达到最大;灌木树种多样性随林隙大小变化呈单峰曲线,物种 福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多样性在林隙面积为 400-500 mZ时达到最人。 根据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内外物种的调查数据,来研究林隙各区的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物种多样性随不同大小级林隙的林隙梯度变化。结果表明:从林隙中心区到非林隙区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物种个体数和生态优势度则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均匀度呈中间低两端高的变化趋势。林隙在面积为 200-300m’时,林隙各区的物种多样性均达到最人。 应用对数模型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的物种多度进行预测与检验。结果表明: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内外的乔木和灌木种物多度都遵从对数级数分布。 本文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的两个边缘区,运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标以及边缘效应强度指数,对其边缘效应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用物种多样性指数测定的林隙近心区的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glgdel二035,林隙边缘区的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8797~1.2119;而用生态优势度值测定的林隙近心区的边缘效应强度值为0.4235~l厂764,林隙边缘区的边缘强度值为06023-2.5099。林隙近心区的边缘效应强度随林隙面积的增大有所增强,而林隙边缘区的边缘效应强度在林隙面积为 400-500 m‘时最小。 对万木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隙的不断发展,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形状越不规则,林隙冠空隙斑块形状的破碎化程度加深,而林隙冠空隙斑块的分形维数越小。林隙冠空隙的斑块分形维数小于扩展林隙的斑块分形维数。 通过对万木林常绿阔叶林林隙的研究,对植被的正常更新具有重要作用,是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这为我们在中亚热带常绿阔D-l、林中实施模拟自然的森林采伐更新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9
1 前言  9-11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12
  2.1 自然概况  11-12
  2.2 社会经济情况  12
3 林隙干扰特征  12-17
  3.1 研究方法  12
  3.2 林隙在森林景观中所占的比例及干扰频率  12-13
  3.3 林隙的形成方式  13-15
  3.4 林隙形成木的数量  15-16
  3.5 林隙的大小结构  16
  3.6 林隙形成木的径级结构特征  16
  3.7 讨论  16-17
4 林隙更新动态  17-31
  4.1 研究方法  18
  4.2 乔木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对比分析  18-22
  4.3 灌木对林隙的反应  22-24
  4.4 主要树种对林隙大小的更新反应  24-25
  4.5 林隙内组成树种的结构与动态  25-30
  4.6 小结与讨论  30-31
5 林隙主要树种高度生态位  31-35
  5.1 研究方法  32
  5.2 结果与分析  32-34
  5.3 讨论  34-35
6 林隙动态与森林生物多样性  35-42
  6.1 研究方法  35-36
  6.2 结果与分析  36-41
  6.3 小结  41-42
7 物种多样性林隙梯度变化研究  42-49
  7.1 研究方法  42-43
  7.2 结果与分析  43-48
  7.3 结论  48-49
8 林隙内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研究  49-54
  8.1 研究方法  49-50
  8.2 结果与分析  50-54
  8.3 讨论  54
9 林隙边缘效应的研究  54-60
  9.1 研究方法  55-56
  9.2 结果与分析  56-60
  9.3 讨论  60
10 林隙动态与森林景观格局研究  60-64
  10.1 研究方法  61-62
  10.2 结果与分析  62-64
  10.3 小结  64
11 结论  64-66
参考文献  66-71
致谢  71

相似论文

  1.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2.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3.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4. 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微生物碳素循环相关基因多样性研究,S154.3
  5. 基于区域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研究,Q16
  6. 竹炭对梨园土壤碳—氮—磷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X172
  7. 林隙和温度对温带森林土壤CO2和N2O气体排放和氮素净矿化的影响,S714
  8. 棉秆预处理及沼气发酵系统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S216.4
  9. 不同种植模式对北疆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态性的影响,S154.36
  10. 湖南莽山叶蜂类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区系研究,Q968
  11. 珠江源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研究,X171.4
  12. 大黄堡湿地评价与景观修复技术研究,X37
  13. 湖南省5种生态公益林的主要生态功能研究,S718.56
  14. 人工植物群落对富磷背景裸露坡地水土流失控制的影响,S157
  15. 铜尾矿不同氧化层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S154.3
  16.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S154.3
  17. 马尾松人工林对林隙干扰的响应,S718.5
  18. 新疆泥火山原核微生物生物地理及生态策略初步研究,Q938
  19. 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S759.9
  20. 喜树微生态系真菌多样性及其药化研究,S718.81
  21. 红松阔叶混交林林隙微气候和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分布格局,S718.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林业基础科学 > 森林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