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中国当代新诗发展的基本走向

作 者: 彭金山
导 师: 汪孝宗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朦胧诗 后新诗潮 现代诗派 时代性 民族性 基本走向 基本立足点
分类号: I207.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1年
下 载: 17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每个时代都出现过杰出的诗人,拥有过大量的读者群。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新诗陷入一种让人无可名状的窘境。 一方面,由于经济改革大潮的冲击,人们很少关注诗歌;但更重要的方面是由于后新诗潮诗人们对朦胧诗等传统诗学观念的肆意颠覆和捣毁。他们反传统、反秩序、反意象、反抒情、反文化、反道德、反诗……使诗歌回归生命本体,更加接近纯诗意义。然而,这一切却使诗歌远离了时代生活,远离了人民大众,背离了传统审美范式,背离了传统文化道德,置诗歌于无根无序的状态,疏远了曾经给诗歌以热切期望的广大读者,同时读者也无情地疏远了诗歌。 古今中外,无数的文学现象和事例表明:时代性民族性是诗歌赖以生存的基本立足点,二者不可偏废。时代性要求诗人深入社会生活,把握时代风云,关注社会进步,反映人民大众的普遍的情感、愿望、理想和要求,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诗歌作品;民族性要求诗人尊重本民族的审美传统、文化传统,创作出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和欣赏情趣,融汇外民族的审美经验,为本民族所普遍接受的诗歌作品。诗歌,只有是属于民族的,才可能是属于世界的;只有是属于时代的,才可能是属于历史的。同时,历史是发展的,民族是前进的,观念是更新的。没有时代性,就无法理解民族性;没有民族性,时代性亦“无复依傍”。只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紧密结合,相得益彰,中国新诗才可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诗歌开始观照社会生活,回归传统审美范式和传统文化积淀,使诗歌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出现了生机和希望。

全文目录


第一部分 导言  5-9
第二部分 新生代,尴尬的超越  9-19
第三部分 时代性,新诗的基本立足点之一  19-31
第四部分 民族性,新诗的基本立足点之二  31-43
第五部分 新世纪,希望与出路  43-51

相似论文

  1. 我国少数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研究,G759.2
  2. 跨越中西绘画的界限,J205
  3. 电视综艺晚会的民族性研究,G222
  4. 抗战烽火中的桂林美术展览研究,J209.2
  5. 中国当代艺术油画的观察与个案研究,J213
  6. 黄梅戏演唱中对民族声乐的借鉴,J825
  7. 篇篇珠玑·句句情,J616
  8. 有容乃大 和而不同,I206.7
  9. 水墨动画效果在电视频道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B482
  10. 文人画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J209.2
  11. 浅谈戏曲文化招贴设计中的民族性,J524
  12. 新疆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发展研究,J213
  13. 论日本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性审美特征,J53
  14. 探析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J524
  15. 剧作与动画,J954
  16. 霓裳清影千秋忆,J905
  17. 中国Flash动画民族化发展探讨,J954
  18. 对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中钢琴演奏技法的研究及其部分作品分析,J624.1
  19. 柴可夫斯基《儿童钢琴曲集》的教学研究,J624.1
  20. 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性特征,J616
  21. 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艺术特征初探,J60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新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