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红古区农业土壤的综合评价及改良利用研究

作 者: 陈小红
导 师: 张恩和
学 校: 甘肃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
关键词: 红古区 农业土壤 土壤分类 土壤养分 土壤盐分 土壤理化性质 灌溉 综合评价 改良措施
分类号: S1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通过调查和试验,对几种土壤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性的比较,对土壤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结合土壤资源评价结果,提出了土壤资源改良利用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1.兰州市红古区主要的土壤类型有:灌淤土、黄绵土、灰钙土、潮土,其中灌淤土是红古区四大土类中的主要土类,集中分布于大通河和湟水河的河谷一、二级阶地。灌溉便利,主要生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灰钙土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1.72%,川水地面积约107.5hm~2,主要分布于海拔为1590~1770 m的位置。黄绵土全区均有分布,其中川水地中主要分布于湟水河流域,面积为126.4hm~2,占川水地总面积的3.11%。潮土的面积在该区为最小,面积仅有18.6hm~2,占川水地面积0.46%,主要分布在红古乡新庄村和窑街镇红山村一带。2.全区现有灌淤土面积3814.1hm~2,占川水地面积的93.79%,其中红吃劲土壤面积3597hm~2,占川水地面积的88.46%,是红古区的主要土壤类型。调查发现,在32~77cm深度,红吃劲土壤剖面存在一层粘土层,保水保肥性能强,透水透气性能差,土壤固气相比例不协调,导致果树叶片变黄、农作物烂根和死苗。3.红古区耕层土壤小于0.01mm粒级占总粒级的33.46%,大于0.01mm的占总粒级66.54%,中壤土占85.92%,轻壤土占14.08%,土壤剖面从上往下是由轻壤向重壤过渡。4.红古区耕层土壤pH值平均为8.26,碳酸钙含量变幅在8.44~14.17%,平均为11.44%,微碱性石灰土壤与pH值密切相关,对土壤磷的活性和利用率影响较大,导致农业低产。5.红古区土壤剖面全盐量耕作层平均为(0~20cm)0.1667%,犁底层平均为0.1733%,心土层平均为0.1974%,底土层平均为0.1571%。表明心土层有明显的盐分沉积作用,在干旱和排水不良的环境条件下,容易返盐和导致产生次生盐渍化。6.红古区农业土壤(0~20cm)养分状况为:缺氮、少磷、钾丰富,有机质偏低。各乡镇土壤养分分布次序平安镇>花庄镇>河嘴乡>红古乡>海石镇>窑街镇>坪台地。经回归分析发现,土壤养分含量、分布与作物产量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7.根据土壤资源评价原则和红古区四种土类的发生、发展的成土过程、数量、质量、分布、理化性质与环境的相关性,红古区耕作土壤可分为四等:一等耕作土壤包括灌淤土类中的红吃劲土、黄吃劲土、灰茬土三个土种,共计3636.2hm~2,占耕作土壤面积的54.43%,分布在河谷1~2阶地,海拔在1590~1770m。二等耕作土壤包括厚层灌淤漏砂土、薄层灌淤漏砂土、薄层灌淤淤砂土、底砂上潮土、中位湿潮土、川台水地黄绵土、川台水地绵白土七个土种,共计1534.3hm~2,占耕作土壤面积的22.97%,主要分布在1~4阶地,海拔在1590~1940m。三等耕作土壤包括耕种山台灰钙土、耕种山台黄绵土,共计1742.4hm~2,占耕作土壤面积的26.08%,在全区山地、丘陵、台地都有分布,海拔约1800~2100m。四等耕作土壤包括盐化灌淤土中的氯化物硫酸盐和硫酸盐两个土种,现有面积17.7hm~2,占耕地面积的0.026%。8.各种农业土壤类型的改良措施:8.1灌淤土:对厚层灌淤土而言,需加客土、掺砂、增加有机质;对薄层灌淤土而言,应筑坝围田,加深土体厚度;对地下水位高的盐化灌淤土而言,降低地下水位,进行少量多次灌溉,控制渠道渗漏。8.2灰钙土:对有水源的川台地和山坡地而言,应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增加有机肥料,提高地力;对无水源的地区而言,通过地膜覆盖和梯田种植等农业措施,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对丘陵地区农田而言,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明显,应退耕还林还草。8.3潮土:一是挖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二是伏翻晒地,中耕除草;三是增施有机肥料,提倡高茬收割和秸秆还田;四是根据土壤情况调整作物布局,做到用养结合。8.4黄绵土:兴修梯田,植树种草,做好水土保持,加强抗旱保墒的耕作措施,进行绿肥和豆类作物的种植。

全文目录


摘要  2-4
Summary  4-10
前言  10-1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3-29
  1.1 世界土壤科学的发展  13-15
  1.2 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  15-16
  1.3 我国土壤分类概况  16-17
  1.4 我国现行土壤分类原则  17-18
  1.5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18-19
  1.6 土壤培肥的基本原则  19-20
  1.7 土壤施肥量的计算  20
  1.8 我国土壤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程度  20-21
  1.9 我国土壤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  21-22
  1.10 农业土壤与连作障碍  22-24
  1.11 灰钙土的改良利用  24
  1.12 潮土的改良利用  24-25
  1.13 黄绵土的改良利用  25-26
  1.14 灌淤土的改良利用  26-27
  1.15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  27-28
  1.16 红古土壤的养分指标  28-29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9-30
  2.1 研究思路  29
  2.2 采样和剖面观察  29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9-30
第三章 红古区自然地理概述  30-35
  3.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30
  3.2 农业生产现状  30-31
  3.3 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31-33
    3.3.1 气候  31
    3.3.2 地形地貌  31-32
    3.3.3 成土母质  32
    3.3.4 水文  32-33
    3.3.5 植被  33
  3.4 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33-35
    3.4.1 耕作熟化作用  33-34
    3.4.2 施肥改土作用  34
    3.4.3 灌溉淤积作用  34
    3.4.4 工程平整土地作用  34-35
第四章 红古区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  35-39
  4.1 土壤分类的目的、原则及系统  35-36
  4.2 土壤分类的依据  36
  4.3 土壤的命名  36-37
  4.4 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  37-39
第五章 红古区主要土类形态特征分析  39-57
  5.1 灌淤土  39-48
    5.1.1 灌淤土的形成、分布及其面积  39
    5.1.2 灌淤土的特征特性及其分类  39-46
      5.1.2.1 特征  39
      5.1.2.2 特性及其分类  39-46
    5.1.3 盐化灌淤土  46-48
  5.2 灰钙土  48-51
    5.2.1 灰钙土的形成及分布  48-49
      5.2.1.1 灰钙土的形成  48-49
      5.2.1.2 灰钙土的分布  49
    5.2.2 灰钙土的剖面形态特征  49-50
    5.2.3 灰钙土理化性质  50
    5.2.4 灰钙土可溶性盐分在剖面中分布的概况  50-51
  5.3 黄绵土  51-54
    5.3.1 黄绵土的形成与分布  51-52
    5.3.2 黄绵土的剖面特点  52
    5.3.3 黄绵土的理化性质  52-53
      5.3.3.1 耕种黄绵土剖面理化性质  52-53
      5.3.3.2 自然黄绵土  53
    5.3.4 黄绵土剖面中可溶性盐分分布规律  53-54
  5.4 潮土  54-57
    5.4.1 潮土的形成与分布  54-55
    5.4.2 潮土的理化性质  55-57
第六章 红古区农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  57-62
  6.1 土壤养分概况  57-58
  6.2 土壤主要化学性质分析  58-59
    6.2.1 土壤代换量  58
    6.2.2 酸碱度和碳酸钙  58-59
    6.2.3 土壤可溶性盐分  59
  6.3 土壤主要物理特性分析  59
  6.4 水化学分析  59-61
  6.5 土壤和水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分析  61-62
    6.5.1 土壤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  61
    6.5.2 水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  61-62
第七章 红古区土壤资源利用现状、特点及问题  62-67
  7.1 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  62-63
  7.2 土壤资源的利弊分析  63-67
    7.2.1 土壤资源的有利方面  63-64
    7.2.2 土壤资源的不利方面  64-67
第八章 红古区土壤资源的评价  67-69
  8.1 土壤资源的评价目的  67
  8.2 土壤资源的评价原则  67
  8.3 耕作土壤评价结果  67-69
    8.3.1 一等耕作土壤  67-68
    8.3.2 二等耕作土壤  68
    8.3.3 三等耕作土壤  68
    8.3.4 四等耕作土壤  68-69
第九章 红古区土壤资源改良利用及分区的研究  69-77
  9.1 分区的原则  69
  9.2 分区的依据  69
  9.3 土壤资源改良利用分区概述  69-77
    9.3.1 河谷冲积平原经济作物区  69-73
      9.3.1.1 有利条件  70-71
      9.3.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71-72
      9.3.1.3 改良利用措施  72-73
    9.3.2 丘陵台地作物主产区  73-75
      9.3.2.1 存在的问题  74
      9.3.2.2 改良利用措施  74-75
    9.3.3 北部山地宜牧区  75-77
      9.3.3.1 存在的问题  75-76
      9.3.3.2 改良利用措施  76-77
第十章 主要结论  77-79
致谢  79-80
参考文献  80-83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83-84
作者简介  84-85
导师简介  85-86

相似论文

  1.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S451
  2.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和应用,O225
  4.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5. 基于并行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应用,TP18
  6. 基于GIS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区及推荐施肥研究,S158
  7.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8. 临沧特色烤烟品质区划研究,S572
  9. 烤烟连作障碍效应与微生物菌剂消减技术初探,S572
  10. 不同肥料配施对烤烟生长发育、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S572
  11. 侵蚀红壤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质量评价,S158
  12. 滩涂土壤养分与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变异及评价研究,S158
  13. 长期不同种植模式下东北黑土理化性状和有机碳稳定性的差异研究,S153
  14. 不同退化程度喀斯特生态系统中根际土壤的养分变化特征,S158
  15. 烤烟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S572
  16. 基于PWM的滴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S152.7
  17. 江苏省秸秆资源评价与规模化能源利用发展研究,S38
  18. 土壤盐分胁迫对棉田土壤微生态的影响,S562
  19. 烤烟连作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烟叶品质的影响,S572
  20. 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S532
  21. 国庆小菊观赏性和耐旱、涝性的综合评价,S682.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