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甘肃苜蓿斑点病的研究

作 者: 王婷
导 师: 王生荣
学 校: 甘肃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保护
关键词: 苜蓿 斑点病 病原鉴定 链格孢 生物学特性 室内药剂筛选 抗病性
分类号: S435.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苜蓿是甘肃省大力发展的牧草产业,栽培面积达,经济效益明显。但是近年来甘肃苜蓿上严重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苜蓿斑点病,引致苜蓿叶片发黄早枯,对苜蓿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为了明确其发病原因,以便对生产上防治提供依据。本论文对该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对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在室内进行了防治苜蓿斑点病的化学药剂筛选,并对不同苜蓿品种对斑点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取得了如下成果。1.系统描述了苜蓿斑点病的症状特点,鉴定出了苜蓿斑点病的病原。描述了病原菌可以侵染叶片和茎干,典型症状为小斑点,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大小为0.1-0.3mm左右,表面平滑,无突起,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发病,发病严重时可以多个病斑相互愈合,造成叶片黄化,脱落,同时茎部也发生黄化。通常6月下旬开始发病,10月左右为发病高峰期。发病严重时病斑占叶片面积的约60%以上,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品质和营养明显降低,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从苜蓿病叶上分离得致病菌株,菌落呈墨绿色、橄榄色,后期黑褐色,少有絮状气生菌丝。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或向一侧弯曲,浅褐色,有分隔。分生孢子大小为16.1-33.6×7.4-13.2μm,平均为27.8×10.4μm,倒棍棒形,长卵圆形,梭形等,初色浅,后呈黄褐色,深褐色,有2-5个横隔,0-3个纵隔,分隔处有缢缩。喙长短不等,短的柱状大小为2.6-4.7×2.1-3.8μm,长的可达1/4孢身到1个孢身,大小为8.3-31.2×3.9-6.1μm,无分隔或1个分隔。经过致病性测定,将其确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Fr) Keissler.。2.本研究对苜蓿斑点病病原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完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黑暗条件利于产孢。该病原菌能很好的利用麦芽糖、蔗糖、甘氨酸。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7,最适宜的RH为98%以上,最适培养基为5%AL和PSA。在上述环境条件下,菌丝生长快,菌丝茂盛,产孢量大,孢子萌发率高。3.本文研究了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生长的作用,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不同药剂之间有差异。10%世高(score)水分散粒剂具有最好的抑菌效果(EC50=91.9276ug/ml),是较为理想的杀菌剂,其次为15%三唑酮(Triadmefon)可湿性粉剂和50%扑海因(Iprodione)可湿性粉剂,EC50分别为119.8671μg/ml和145.7136μg/ml。58%甲霜灵-锰锌(Metalaxyl)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不理想,几乎不能抑制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生长。4.本文对不同苜蓿品种对斑点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测定的17个不同苜蓿品种对斑点病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甘农3号、新疆大叶、三得利为高感品种。陇东、褐斑苜蓿、苜蓿王、阿尔刚金中抗品种。德福为抗病品种,其余品种均为中感品种;供试样品中无高抗品种。对不同苜蓿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表明,各品种之间叶绿素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苜蓿斑点病的抗病性与其叶绿素含量无相关性。但各品种的感病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较无病叶片均有所下降,对不同苜蓿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率测定表明,高感、中感品种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变化率均明显大于抗病品种。

全文目录


摘要  2-4
Summary  4-8
前言  8-9
第一章 文献综述  9-22
  1. 苜蓿的概况及价值  9-11
    1.1 苜蓿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9
    1.2 苜蓿的价值  9-11
  2. 苜蓿主要病害的研究现状  11-16
    2.1 苜蓿病害的研究进展  11-13
    2.2 苜蓿主要的真菌性叶部病害及综合防治方法  13-16
  3. 链格孢属的研究现状  16-19
    3.1 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主要植物病害  16-18
    3.2 链格孢属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8
    3.3 对链格孢属真菌的化学防治研究现状  18-19
  4. 抗病性评价技术研究进展  19-20
  5. 本研究的目的  20-22
第二章 苜蓿斑点病病害发生调查及病原鉴定  22-29
  1. 材料与方法  22-23
    1.1 苜蓿斑点病的症状描述及不同品种苜蓿田间发病率调查  22
    1.2 苜蓿斑点病病原物的分离、鉴定  22-23
  2 结果与分析  23-27
    2.1 苜蓿斑点病田间发病情况  23-25
    2.2 苜蓿斑点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25-27
  3 结论与讨论  27-29
第三章 苜蓿斑点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29-40
  1. 材料与方法  29-30
    1.1 供试材料  29
    1.2 试验方法  29-30
  2. 结果与分析  30-38
    2.1 温度对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30-32
    2.2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32-33
    2.3 光照对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33
    2.4 pH 值对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3-34
    2.5 湿度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34-35
    2.6 碳源对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5-37
    2.7 氮源对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37-38
  3 结论与讨论  38-40
第四章 苜蓿斑点病药剂筛选及室内毒力测定  40-45
  1 材料和方法  40-41
    1.1 供试菌种  40
    1.2 供试药剂  40
    1.3 培养基  40-41
  2 结果与分析  41-44
    2.1 6 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41-44
  3 结论与讨论  44-45
第五章 不同品种苜蓿对斑点病的抗性评价  45-49
  1. 材料与方法  45-46
    1.1 材料  45
    1.2 试验方法  45-46
  2 结果与分析  46-47
    2.1 不同苜蓿品种对斑点病的抗性评价  46-47
    2.2 不同品种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  47
  3 结论与讨论  47-49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49-51
  1 主要结论  49-50
    1.1 苜蓿斑点病病原菌鉴定  49
    1.2 苜蓿斑点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49
    1.3 药剂筛选及室内毒力测定  49
    1.4 不同苜蓿品种对斑点病的抗性评价  49-50
  2. 讨论  50
  3. 创新点  50-51
参考文献  51-57
致谢  57-58
作者简介  58-59
导师简介  59-60

相似论文

  1. 氮肥对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发育的影响,S541.9
  2.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与地上部生长的相关性分析,S541.9
  3. 西藏地区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干草调制与贮藏技术的研究,S816.53
  4.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5.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6. 豫西、豫北及冀南地区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种类和致病型鉴定及品种抗性研究,S435.121
  7.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8. 灰霉菌侵染拟南芥过程中ACD5的功能分析,S432.1
  9. 豆柄瘤蚜茧蜂田间动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476.3
  10. 鲁豫皖交界地区四个CCN群体种类和致病型鉴定及品种对淮阳群体的抗性评价,S435.121
  11.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两个Ⅲ型效应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S435.651
  12. 小麦近缘材料及CIMMYT种质资源对两种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鉴定,S512.1
  13. 高温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S541.9
  14. 转小麦类蛋白激酶基因TA50-10烟草及其抗病性分析,S572
  15. 野生茄子托鲁巴姆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StPGIP功能鉴定,S572
  16. 血红素加氧酶-1参与水杨酸对镉诱导的紫花苜蓿根部氧化胁迫的调节作用,S541.9
  17. 转OsDUF500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及转OsWRKY30基因烟草的耐旱性分析,S511
  18.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应,X53
  19. 光周期对不同秋眠类型紫花苜蓿phyA、phyB mRNA和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S541.9
  20. 细菌发酵液诱导大豆抗寒及抗病性研究,S435.651
  21.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及耐寒性研究,S476.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饲料作物、牧草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