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苜蓿在我国江淮地区的生长特性及适应性研究

作 者: 武自念
导 师: 魏臻武
学 校: 甘肃农业大学
专 业: 草业科学
关键词: 苜蓿 株高 生长动态 生长速度 Logistic模型 产量
分类号: S54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以选自国内外的13份苜蓿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模型拟合了江淮地区苜蓿株高生长动态,并对一些生长发育特性,如生育期、生长速度、叶茎比、分枝数、产量等进行研究,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各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论如下:1江淮地区所有参试材料均可正常生长,一年内可以刈割4茬,生长天数分别为60天、30天、27天、60天,存在2月左右的夏眠期,冬季不枯黄,但停止生长,在整个生育期内所有材料均不能结荚,不同苜蓿品种(系)的初花期约相差1天至9天左右。2苜蓿在江淮地区的年平均生长速度约为2.07 cm/d。各茬次生长速度研究表明,第三茬>第二茬>第一茬>越夏前>第四茬,WL323在各茬次生长速度均高于其他品种。3所有参试材料各茬次均表现出“慢-快-慢”的生长机制,不同茬次的变化趋势不同。采用Logistic模型研究苜蓿在江淮地区株高的生长规律,可知第一茬苜蓿株高的生长潜力最大,生长停滞期最长,达到最大生长速度的时间也最长;苜蓿在越夏前生长停滞期的时间明显高于第二茬、第三茬,但低于显著第一茬,第四茬,这可能与高温影响营养物质的积累有关,但最大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各茬次;第四茬恢复生长能力减弱,生长停滞期的时间增加,平均生长速度也低于其他各茬次。综合分析不同品种(系)各茬次株高的生长规律研究表明,WL323和PL55在各茬次生长潜力大,持续快速生长的时间也较其他品种长。4苜蓿各品种(系)各茬次的叶茎比观测表明,第1茬苜蓿叶茎比最低,在0.62-0.85之间,平均为0.68;第2茬时各材料均达到最高,最高的材料是8920MF为1.45,第3、4茬叶茎比依次下降,但各茬次都高于第1茬。其中全年平均叶茎比为0.86,参试各品种(系)平均叶茎比8920MF最高为0.98,叶茎比最低的是GL0601为0.79。5分枝能力研究表明:苜蓿第一茬的分枝能力最强,参试材料每20cm样段分枝数在107.1-160.80之间,其他各茬次分枝能力依次降低,各品种(系)之间差异显著;各品种四茬的平均分枝能力以PL55、GL0602和牧歌最高,皇冠最低。6两年鲜草产量分析表明,种植第一年第2茬占全年总产的43%,为主要产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种植第二年头茬草占主要比重为46%,为主要产量。参试各品种以WL323和PL55平均产量最高,且与其他材料差异极显著(P<0.01)。7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参试苜蓿种质资源的6个农艺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3个主成分(综合指标):即株高因子、产量因子和叶茎比因子,这3个因子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的84.14%。聚类分析后可将参试材料分为3大类,WL323、PL55、L90在江淮地区表现为产量高,全年高度、分枝数、主枝侧枝数均高于其他材料,比较适宜南方的气候条件,符合南方筛选种植苜蓿的条件,故可大面积推广种植。

全文目录


摘要  2-4
SUMMARY  4-7
1 文献综述  7-16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7-8
  1.2 相关文献  8-16
    1.2.1 南方苜蓿的引种概况  8-9
    1.2.2 苜蓿的耐热性研究  9-11
    1.2.3 苜蓿的耐湿性研究  11-13
    1.2.4 苜蓿产草量相关性状的研究  13-16
2 材料与方法  16-20
  2.1 参试材料及田间试验设计  16-17
    2.1.1 试验材料  16
    2.1.2 试验地概况  16-17
    2.1.3 田间试验设计  17
  2.2 田间农艺性状测定  17-18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18-20
    2.3.1 生长曲线模型  18-19
    2.3.2 统计分析  19-20
3 结果与分析  20-38
  3.1 不同苜蓿品种(系)生育期比较分析  20
  3.2 不同苜蓿品种(系)株高及其动态研究  20-31
    3.2.1 不同苜蓿品种(系)株高比较分析  20-21
    3.2.2 不同苜蓿品种(系)高度的生长曲线  21-24
    3.2.3 不同品种(系)各茬次株高生长的Logistic 模型  24-31
  3.3 不同苜蓿品种(系)的叶茎比分析  31-32
  3.4 不同苜蓿品种(系)的分枝能力  32-33
  3.5 不同苜蓿品种(系)鲜草产量的分析  33-34
  3.6 参试苜蓿材料形态学性状的综合评价  34-38
    3.6.1 参试材料的农艺性状变异性分析  34-35
    3.6.2 主成分分析  35-36
    3.6.3 聚类分析  36-38
4 讨论  38-41
  4.1 江淮地区苜蓿的生长状况  38
  4.2 不同苜蓿品种(系)株高的生长规律  38-39
  4.3 不同苜蓿品种(系)形态学性状的综合评价  39-41
5 结论  41-43
基金资助  43-44
致谢  44-45
参考文献  45-50
个人简介  50-51
导师简介  51-52

相似论文

  1.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2.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3. 氮肥对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发育的影响,S541.9
  4.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与地上部生长的相关性分析,S541.9
  5.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6.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7.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8.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9. 西藏地区紫花苜蓿和多年生黑麦草干草调制与贮藏技术的研究,S816.53
  10.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11.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2.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13.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4.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15. 有机、SEQ、特别和常规栽培对蔬菜产质量及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S63
  16. 杨柳田头菇生活史及分类地位研究,S646
  17. 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S511
  18. 氮肥及播期对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1
  19.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20.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21. 蕾花期涝渍胁迫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恢复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S56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饲料作物、牧草 > 多年生豆科牧草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