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研究

作 者: 谢创
导 师: 刘劲松
学 校: 江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 五五宪草 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
分类号: K2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3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人们对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拟以此为研究对象,对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的原因、依据、过程、结果及导致结果的原因,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并从选举的目的、选举历程、选区划分、资格限制、选举方式、选举结果等方面,对选举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指出:选举的原因是国民党实现五权宪法的需求,也是国内各阶级要求宪政的结果。五五宪草,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不仅是选举的依据,也决定了选举的国民党一党包办的性质;从选举历程中可以看出,各阶层对选举的不满,选举时间漫长,说明国民党对选举诚意不足;指定代表、当然代表与公民宣誓的规定,又是从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保证国民党对选举的控制;采用小选举区制无形中从制度上保证了国民党对选举的控制。因此,1946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总体上是国民党一党包办的选举。但是,由于各党派的努力,选举中进步的地方也有不少:国大代表选举法经过了严密的立法程序;采用普遍、直接、无记名的选举方法,符合世界选举制度的发展趋势;在采用小选举区制的同时兼采职业代表制,既顺应世界潮流,又符合实际情况;协商代表的产生开创了多党合作模式,具有重大的历史与法律意义,这种模式是唯一适合当时国内形势的模式,而且为新中国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历史的蓝本与借鉴,并为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绪论  7-12
  选题缘由  7-9
  研究现状  9-10
  研究方法与思路  10-11
  创新与不足  11-12
第1章 选举原因  12-25
  1.1 国民党实现直接民权的需求  12-17
  1.2 国内各阶级要求宪政的结果  17-25
第2章 选举依据  25-45
  2.1 五五宪草  25-29
  2.2 国大代表选举法  29-43
  2.3 选举依据的特点  43-45
第3章 选举历程  45-65
  3.1 选举经过  45-48
  3.2 各界对选举的意见  48-52
  3.3 选举结果  52-65
第4章 选举评价  65-107
  4.1 国民党一党包办的选举  65-79
  4.2 选举的进步之处  79-107
结语  107-110
参考文献  110-117
后记  117

相似论文

  1. 两种宪政思想的对撞,D929
  2. “期成宪草”研究,K265
  3. 制宪国民大会代表选举过程述论,K262.9
  4. 论“五五宪草”时期的宪法思想,D921
  5. 国民党危亡之秋的应对与反省,K266
  6.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与蒋介石争夺和平话语权问题的研究,K266
  7. 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建研究,K266
  8. 1946-1948鲁中地区保甲制度研究,K266
  9. 抗战胜利后苏联延缓撤兵问题的国民政府因素研究,K266
  10.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派系斗争研究,K266
  11. 西方人眼中的红色中国,K263;K266
  12.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研究,K266
  13. 试论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解放区的扩军运动,K266
  14. 琼崖地下学联案研究,K266
  15. 东北解放区的法制建设研究,K266
  16. 中间党派对“五一口号”的反应,K266
  17. 论解放战争时期东满根据地的创建,K266
  18. 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东北朝鲜人的资产政策,K266
  19. 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训练团研究,K266
  20. 国民党河北当局合作运动述评(1946-1948),K266
  21. 1947-1949年邢台市划分阶级及与之发动的群众运动研究,K266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