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技术与社会的整体性

作 者: 韩洪波
导 师: 李锐锋
学 校: 武汉科技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技术决定论 社会建构论 互动论 整体论
分类号: N0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5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近几年技术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前的学者多从二元分立的角度进行考察,提出了技术决定论社会建构论和技术社会互动论。技术决定论过分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把技术看成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活动的秩序和人类生活的质量,都单向地、唯一地决定于技术的发展,受技术的控制。社会建构论与技术决定论的观点截然相反,认为社会是一种独立因素或自主力量,社会变革是技术变迁的重要因素和主导力量,对技术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社会互动论赞同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和交换,认为技术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并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社会型塑技术,对技术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技术社会互动论的理论前提仍然是技术与社会二元分立的。本文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技术与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提出了技术—社会整体论的观点。认为技术与社会不是二元分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它们在起源上具有同时性,发展上具有相关性,终极目标上具有同一性。技术与社会不可能各自孤立存在,自主发展,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无缝之网”。社会技术化,技术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它不是外在于社会,而是和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物理的永恒流动和进化之中;技术社会化,社会因素、伦理道德全面介入技术原理的构思、技术方案的设计、技术成果的应用之中,通过社会的整合和调适,规范技术发展的方向及其成果的运用。因而只有把技术与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考察,才不仅可以解释前现代技术无法脱离社会来加以说明的特殊历史情形,更能对后现代复杂的社会技术现象进行整体的理论解释。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前言  8-10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8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8
  三、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8-10
第一章 关于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论争  10-20
  1.1 技术决定论及其表现形式  10-13
    1.1.1 技术决定论的含义  10
    1.1.2 技术决定论的表现形式  10-13
    1.1.3 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  13
  1.2 社会建构论  13-16
    1.2.1 社会建构论的内涵  13-14
    1.2.2 社会建构论的兴起与发展  14-15
    1.2.3 “强”、“弱”社会建构论  15
    1.2.4 对社会建构论的反思  15-16
  1.3 技术、社会互动论  16-20
    1.3.1 技术、社会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16-18
    1.3.2 技术社会互动的结果及表现形式  18
    1.3.3 技术、社会互动论评析及技术-社会整体论的提出  18-20
第二章 技术-社会整体性理论分析  20-28
  2.1 技术与社会起源的同时性  20-22
    2.1.1 起源时间一致  20-21
    2.1.2 发源地相同  21-22
  2.2 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22-23
    2.2.1 社会发展离不开技术  22
    2.2.2 技术发展离不开社会  22-23
  2.3 技术-社会的整体涌现性  23-25
    2.3.1 技术-社会整体涌现性的表现  23-24
    2.3.2 技术-社会整体涌现性的形成机制  24-25
  2.4 技术与社会终极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同一性  25-28
    2.4.1 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5-26
    2.4.2 发展人性化技术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终极目标的共同途径  26-28
第三章 技术-社会整体性现实表现  28-35
  3.1 社会技术化  28-30
    3.1.1 社会经济的技术化  28-29
    3.1.2 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技术化  29
    3.1.3 社会生活方式的技术化  29-30
  3.2 技术社会化  30-33
    3.2.1 技术社会化的内涵  30-31
    3.2.2 技术社会化的表现  31-33
  3.3 技术与社会形成“无缝之网”  33-35
    3.3.1 “无缝之网”之内涵  33
    3.3.2 “无缝之网”之意义  33-35
结束语  35-36
参考文献  36-38
致谢  38

相似论文

  1. 整体论视角下的英语习语机制研究,H313
  2. 未成年人轻罪记录消灭制度研究,D925.2
  3. 完善被害方参与死刑审判程序研究,D925.2
  4. 社会建构论视野下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F752.67
  5. 社会学视角下当代我国知识失业探析,G647.38
  6. 《经济半小时》的节目模式与功能,G222
  7. 工作情境下团队的人际互动研究,F270
  8.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优化的研究,G612
  9.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的国家间互动,D80
  10. 大众情话的刍议与解读,H030
  11. 浅阅读现象的大众传播学阐释,G206
  12. QQ聊天即时性互动中的角色建构,G206
  13. 关于技术观的马克思主义评析与探索,A811
  14. 中专学校语文课堂管理浅谈,G633.3
  15. 西方人际传播理论研究评析,G206
  16. 论基于互动论二语习得模式设计英语学习网站的基本原则,H319
  17. 人际关系对跆拳道锻炼坚持性的影响,G804.86
  18. 课堂教学之符号意义的生成,G424.21
  19. 从马克思主义看马库斯的技术价值思想,N02
  20. 隐喻与隐喻能力,H05

中图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 科学的哲学原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