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层建筑的改进Modal Pushover分析方法

作 者: 杨杰
导 师: 刘蓉华
学 校: 西南交通大学
专 业: 结构工程
关键词: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 高阶振型 改进的模态Pushover(MPA)分析 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动力时程分析
分类号: TU973.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9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前,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以其实用性较强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被列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作为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之一。本文首先概述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思想、抗震分析、设计方法,接着介绍了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现状,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Pushover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其不足之处:这种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平荷载分布模式,只考虑了对应基本振型的地震作用,忽略了高阶振型的影响。在实际的高层建筑结构中,结构的位移向量是由多阶振型共同决定的。尤其对于长周期结构,高阶振型对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是不可忽略的。其考虑与否直接影响Pushover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鉴于此情况,本文采用了模态Pushover分析方法(MPA),并结合能力谱法对其进行改进。在本方法中,考虑了合理振型数的选择,采用了振型分解方法的基本原理,考虑强度折减的弹塑性反应谱,使分析结果更接近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实际性能。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和ETABS针对二幢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分别进行时程分析和Pushover分析及改进的MPA分析,算例表明由于改进的MPA方法考虑了高阶振型的影响,从而使其结果更准确。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0
第1章 绪论  10-14
  1.1 引言  10
  1.2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提出  10-11
  1.3 结构抗震设计的分析方法  11-13
    1.3.1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12
    1.3.2 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12-13
  1.4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  13-14
第2章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14-31
  2.1 引言  14-15
  2.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  15-18
    2.2.1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15-16
    2.2.2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  16-18
  2.3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工作  18-28
    2.3.1 建立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曲线  18-20
    2.3.2 结构抗震能力评估  20-28
  2.4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实施步骤  28-29
  2.5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9-31
    2.5.1 PUSHOVER分析方法的优点  29
    2.5.2 Pushover分析方法的缺点  29-31
第3章 考虑高阶振型影响的PUSHOVER分析方法  31-39
  3.1 引言  31
  3.2 静力弹塑性分析中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  31-32
  3.3 适应谱PUSHOVER分析方法  32-34
  3.4 模态PUSHOVER(MPA)分析方法  34-36
    3.4.1 MPA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34
    3.4.2 MPA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公式推导  34-35
    3.4.3 MPA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35-36
  3.5 改进的模态PUSHOVER(MPA)分析方法  36-39
    3.5.1 形状向量的选取  37
    3.5.2 改进的(MPA)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37-38
    3.5.3 加载模式的改进  38
    3.5.4 改进的模态PUSHOVER(MPA)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  38-39
第4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39-68
  4.1 引言  39
  4.2 工程概况  39-41
  4.3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41-54
    4.3.1 结构分析模型的选取  42-44
    4.3.2 地震波的选用  44-46
    4.3.3 恢复力特征曲线  46-47
    4.3.4 结构动力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47-52
    4.3.5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52-54
  4.4 改进的模态PUSHOVER(MPA)分析研究  54-64
    4.4.1 合理振型的选取  54-56
    4.4.2 构件塑性铰的定义和布置  56-57
    4.4.3 抗震性能评估  57
    4.4.4 计算结果分析  57-64
  4.5 几种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64-68
    4.5.1 比较结果  65-68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68-70
  5.1 结论  68
  5.2 展望  68-70
致谢  70-71
参考文献  71-7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6

相似论文

  1. V墩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分析,U441.3
  2. 上海长江大桥地震响应与抗震分析,U441.3
  3.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影响因素研究,TU313.3
  4. 大庆市某人行天桥动力性能研究,U441.3
  5. 变截面门式刚架结构体系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TU392.5
  6. V字形偏心支撑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分析,TU352.11
  7. 高层建筑板式转换层结构抗震性能分析,TU973.2
  8. 无粘结支撑在框架结构中的应用分析,TU352.1
  9. 大跨度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减震控制研究,U442.55
  10. 大跨度矮塔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U442.55
  11. 厚板式转换层的动力分析及抗震性能研究,TU973.31
  12. 巨型框架结构的静力与动力弹塑性分析对比研究,TU313
  13. 平面主框架体系动力性能分析,TU311.3
  14. 上海平安金融大厦组合结构关键问题研究,TU973.14
  15. 框支剪力墙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TU398.2
  16. 双幅联体独塔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U441.3
  17. 铁路钢箱梁单索面矮塔斜拉桥方案设计和结构静动力分析研究,U448.27
  18. 基于实测振动特性识别拉索索力的研究,U448.27
  19. 大跨度钢拱桥动力性能测试及其抗震性能评价,U441.3
  20. Pushover方法改进加载模式及加载方式的讨论,TU352.11
  21. 框架抗震结构变形与耗能的破坏准则探讨,TU352.1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高层建筑 > 高层建筑结构 > 各种结构设计 > 抗震设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