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粒子滤波的视频目标跟踪方法研究

作 者: 黄斌
导 师: 彭真明
学 校: 电子科技大学
专 业: 信号与信息处理
关键词: 贝叶斯滤波 粒子滤波 H_∞滤波 模板匹配 多特征融合 均值移位 目标跟踪
分类号: TP391.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685次
引 用: 9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视频运动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视频监控、人机交互、机器人视觉导航以及智能交通控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粒子滤波方法被引入到了目标跟踪中,它为解决非线性、非高斯系统下的目标跟踪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粒子滤波是一种基于递推贝叶斯估计的统计仿真方法,它利用一组加权随机粒子样本来近似状态的后验概率密度函数。因此,整个基于粒子滤波的跟踪问题就是对状态向量的估计问题。本文针对复杂环境下单个视频目标的跟踪问题,开展了基于粒子滤波的跟踪方法研究。目标定义为灰度或彩色视频图像序列中快速机动的非刚性物体。对于灰度目标,主要研究了鲁棒观测模型的设计问题;对于彩色目标,则对目标快速移动、部分遮挡、旋转以及尺度缩放条件下的跟踪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将H_∞滤波与粒子滤波相结合,提出了一种鲁棒H_∞粒子滤波新方法。对于系统以及噪声不确定性较小的情况,Kalman滤波具有较好的滤波性能,而在系统参数以及干扰噪声非确定较大的情况下,H_∞滤波则比Kalman滤波具有更优的预测性能。因此,将H_∞滤波与粒子滤波起来,用H_∞滤波的估计参数来建立新的建议分布,让粒子从该分布中采样来替代从转移概率密度中的采样,使粒子分布更接近真实目标。通过与标准粒子滤波相比较,该方法估计精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2.针对灰度视频中的灰度目标的跟踪,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匹配的概率模板跟踪方法。该方法将经典的灰度相关匹配方法与粒子滤波方法相结合,采用MPC距离作为衡量模板间的相似性的度量,并用该MPC距离来构造粒子滤波的观测模型,进而对目标进行跟踪。该算法能够对短暂遮挡目标进行有效跟踪。3.针对复杂环境下的彩色目标跟踪,本文提出了一种稳定、可靠的,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自适应均值移位粒子滤波算法。该算法不仅融合了颜色信息,而且还加入了纹理信息以及运动边缘信息。它利用三种特征构建粒子滤波的观测模型,自适应调节特征间的融合程度,构造最优的观测似然函数,再加入重采样步骤以防止粒子退化。在跟踪过程中,当目标出现遮挡时,滤波器只进预测,而停止粒子更新,只有当再次找到目标后,才进行更新;当出现快速运动的目标时,滤波器加入了均值移位重要性采样步骤来预测快速机动目标。同时,在状态向量中加入了两个分别表示x和y方向形变的尺度变量,以对形状发生变化的目标进行跟踪。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比仅有单一特征的跟踪方法具有更高的鲁棒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8
第一章 绪论  18-27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8
  1.2 视频序列目标跟踪概述  18-21
    1.2.1 视频目标跟踪的研究方法  20-21
    1.2.2 视频目标跟踪的评价指标  21
  1.3 粒子滤波算法概述  21-24
    1.3.1 粒子滤波算法的研究方向  22-24
    1.3.2 粒子滤波的应用领域与新发展  24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24-27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24-25
    1.4.2 本文的创新点  25-27
第二章 贝叶斯滤波基础理论  27-50
  2.1 引言  27
  2.2 贝叶斯滤波  27-33
    2.2.1 状态空间模型  27-28
    2.2.2 贝叶斯推理  28-29
    2.2.3 递推贝叶斯滤波  29-31
    2.2.4 系统状态估计方法  31-33
  2.3 多模式切换动态系统  33-35
  2.4 最优估计算法  35-39
    2.4.1 卡尔曼滤波  35-37
    2.4.2 网格滤波  37-38
    2.4.3 Bene(?)和Daum 滤波  38-39
  2.5 次优估计算法  39-49
    2.5.1 扩展卡尔曼滤波  39-41
    2.5.2 近似网格滤波  41-42
    2.5.3 高斯和滤波  42-45
    2.5.4 无迹卡尔曼滤波  45-49
  2.6 本章小结  49-50
第三章 基于序贯蒙特卡罗方法的贝叶斯滤波  50-74
  3.1 引言  50
  3.2 粒子滤波理论基础  50-58
    3.2.1 蒙特卡罗方法  50-51
    3.2.2 贝叶斯重要性采样  51-52
    3.2.3 序贯重要性采样  52-55
    3.2.4 退化问题  55-56
    3.2.5 重要性函数的选择  56-57
    3.2.6 重采样  57-58
  3.3 基本粒子滤波算法  58-62
  3.4 常见粒子滤波改进算法  62-69
    3.4.1 SIR 粒子滤波  63
    3.4.2 辅助粒子滤波  63-65
    3.4.3 正则粒子滤波  65-69
    3.4.4 无迹粒子滤波  69
  3.5 鲁棒H_∞粒子滤波新方法  69-70
  3.6 本章小结  70-74
第四章 基于粒子滤波的目标跟踪算法仿真  74-95
  4.1 引言  74
  4.2 目标模型  74-77
    4.2.1 运动模型  74-75
    4.2.2 观测模型  75-76
    4.2.3 噪声模型  76-77
  4.3 基本粒子滤波算法仿真  77-79
  4.4 基于粒子滤波的纯方位目标跟踪  79-86
  4.5 闪烁噪声背景下粒子滤波跟踪性能仿真  86-89
  4.6 粒子数目的对跟踪性能的影响  89
  4.7 几种滤波器跟踪性能比较  89-94
  4.8 本章小结  94-95
第五章 基于最大匹配像素统计的粒子滤波跟踪  95-109
  5.1 引言  95
  5.2 灰度相关特征描述  95-96
  5.3 目标模型  96-98
    5.3.1 运动模型  96-97
    5.3.2 观测模型  97-98
  5.4 算法流程  98-104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104-108
  5.6 本章小结  108-109
第六章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自适应均值移位粒子滤波跟踪  109-132
  6.1 引言  109
  6.2 特征描述  109-115
    6.2.1 颜色特征  109-112
    6.2.2 纹理特征  112-114
    6.2.3 运动边缘特征  114-115
  6.3 目标模型  115-118
    6.3.1 运动模型  115-116
    6.3.2 观测模型  116-118
  6.4 多特征融合及模板更新策略  118-119
  6.5 均值移位重要性采样  119-120
  6.6 算法流程  120-123
  6.7 试验结果与分析  123-131
    6.7.1 目标相互遮挡的情况  123-126
    6.7.2 目标发生旋转的情况  126-127
    6.7.3 目标发生形变的情况  127-128
    6.7.4 光照发生变化的情况  128-130
    6.7.5 目标快速机动的情况  130-131
  6.8 本章小结  131-132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132-134
  7.1 工作总结  132-133
  7.2 研究展望  133-134
致谢  134-135
参考文献  135-141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41-142

相似论文

  1. 基于多Agent理论的卫星协同定轨技术研究,V474
  2. 基于LIN总线的电动车窗控制方法研究,U463.6
  3. 带径向速度观测的跟踪算法研究,TN953
  4. 基于VRPF的机动目标跟踪的研究,TN957.52
  5. 多传感器组网及反隐身、抗干扰接力跟踪技术研究,TN953
  6. 空间交会接近视觉测量方法研究,TP391.41
  7. 有标记点的人体三维运动数据获取方法的研究,TP391.41
  8. 基于嵌入式图像处理单元的运动目标跟踪系统研究,TP391.41
  9. 移动机器人视觉检测和跟踪研究,TP242.62
  10. 基于粒子滤波的自主机器人视觉目标跟踪研究,TP242
  11. 红外图像目标识别及跟踪技术研究,TP391.41
  12. 空间红外目标仿真与跟踪技术研究,TP391.41
  13. 基于运动目标轨迹分析的智能交通监控系统,TP277
  14. 复杂场景中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TP391.41
  1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视频目标检测方法研究,TP391.41
  16.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目标跟踪算法研究,TN929.5
  17. 基于主动视觉的运动目标检测与跟踪研究,TP391.41
  18. 驾驶员眼睛开闭状态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开发,TP391.41
  19. 基于鱼眼相机的运动物体检测和跟踪,TP391.41
  20. 跟踪印花系统视觉检测算法研究,TP391.41
  21. 基于支撑向量机与模板匹配的眼底图像分割,TP391.4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 > 计算机的应用 > 信息处理(信息加工) > 模式识别与装置 > 图像识别及其装置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