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试论胡适的宪政思想

作 者: 喻于洪
导 师: 张培田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史
关键词: 民主 宪政 好政府主义 多党政治 人权保障 法治 “训练出来的宪政论”
分类号: D9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胡适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大教育家。他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贡献。在政治法律方面,胡适很早就开始接触政治,之后又积极投身美国的政治实践,深受美国政治文化的熏陶。在宪政方面,虽然在理论上并没有作出很多创新,但是他引介美国宪政文化,用之来解决中国的政治问题,对中国的政治现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过去由于某些原因,胡适的宪政思想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其思想和活动进行简单描述的层面,并没有结合他的整个学术思想来作深层次的分析。而且研究的文字之中,大多充满了意识形态的火药味。“忽视”与“成见”,遮蔽了胡适宪政思想的光芒。胡适所生活的时代,国内政治灰暗,民不聊生,国外列强虎视眈眈,知识份子们纷纷寻求救国良方。胡适虽然不迷信宪政必定能救国,但是始终坚信“宪政”是“引中国政治上轨道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正是在这种坚定的信仰下,他不懈地为在中国建立起宪政制度而贡献自己的思索。他的思索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把美国宪政制度引介进中国,用之来解决中国的现实政治问题,一是在中国这个没有宪政传统的国家通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来建立宪政。一个问题是“横向”的看宪政,就是宪政由哪些具体制度构成,另一个问题是“纵向”的看宪政,就是宪政应该经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来建立。他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积极思考。在胡适的宪政思想的“横向”构成方面,对宪政的三个基础要素(民主是宪政的基础,法治是它的重要条件,人权保障则是宪政的目的)都有深刻见解。首先,他分析了民主的含义,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些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着重强调了个人独立人格与民主制度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且民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一定的联系。其次,在宪政体制下,政府和政党的行为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他对政府始终以“好人”二字来期待,提出了“好政府主义”。对政党,他一直试图在中国建立起多党政治的格局。再次,他强烈反对国民党政府侵犯人权的行径,尖锐地指出了国民党的法令保障人权的虚伪性,掀起了中国20世纪最澎湃的人权呼求浪潮。最后,胡适认识到了法治对于宪政的重要性,他呼吁制定宪法,“至少应制定训政时期的约法”,并且他看到了“法律的灵魂在于执行”,主张用法律来解决政治问题。在胡适宪政思想的“纵向”构成方面,胡适基于对宪政的坚定信仰,顶住大家质疑民主的风气,用他一直贯彻的实验主义方法,在批判了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阐明了宪政的建设过程,即“买现宪政之路”(笔者将其称为“训练出来的宪政论”):第一、从“上”而言,寻求宪政的“社会重心”,对政府或者领袖提出了“好人”的要求,希望他们变得开明,接受人民的监督与建议。第二、从“下”而言,他强调个人要发展自己的个性,保有独立人格,争取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三、就“标”而言,他强调制度的建设,维护现行的法律制度,要给民众以宪政训练的机会和平台,要大胆的制定宪法,采取试验的态度去施行宪政,用宪政去规范政府的行为,让人民在宪政中去训练施行宪政。第四、就“本”而言,他强调通过广泛的教育,创建民主制度建立、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认为思想方面的革命应当先于政治革命。第五、主张和平改良,反对暴力革命,通过改良的方式建立宪政。通过这种“上下协调、标本皆及、改良为法”的过程,才能真正意义上建立起宪政。胡适的宪政思想在过去的实践中通常都是失败的,原因在于现实中并没有他理论得以实现的基础。但是这不能否定他的思想在今后的某个时期,能给人们以指明前进的方向的力量。笔者认为,胡适的宪政思想,能给今天的我们这样几个启示:第一、胡适的宪政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宪政制度的思路,那就是强调“行”的重要性,重视解决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靠具体问题的解决,来推动宪政的建设。第二、知识份子应当具有自由主义的精神和胆量,成为宪政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第三、坚定对宪政的信念,突破“宪政工具主义”的认识局限。第四、通过改良的方式来实现宪政。第五、注重思想文化建设在宪政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思想革命”来推动各项建设,包括宪政建设。本文属于思想史的范围,对于历史研究,笔者认为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描述史实,就是说明史实是什么样子的;二是解释史实,就是分析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的历史现象;三是评价史实,就是对一件史实的成败进行评价。思想史研究当然也应该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本文将尽量客观全面的描述胡适宪政思想的原貌,在此基础上对其思想的形成变化给出自己的解释,对其思想作出自己的评价。前一方面工作或许还能尽量达到客观,后两个工作,就难免会有主观臆断之嫌。宪政的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胡适基于一个知识份子的社会良知,对宪政的方方面面所作的思考,其中难免有智者千虑而不能及之处,但是也有他人所不及之处。笔者在本文中将贯以描述,解释,评论“三结合”的方法,试着通过对其宪政思想的横向和纵向论说,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人对胡适这方面思想的兴趣,让大家一起来挖掘他思想中的宝贵之处。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3-6
Abstract  6-11
前言  11-14
一、胡适宪政思想的生成  14-20
  (一) 胡适对政治兴趣的产生  14-15
  (二) 在美国的宪政训练  15-17
  (三) 胡适宪政思想特点简述  17-20
二、对胡适宪政思想的横向解剖:胡适对西方宪政思想的引介  20-32
  (一) 民主思想  20-24
  (二) 宪政下的政府和党──“好政府主义”和“多党政治观念”  24-28
    1. “好政府主义”  24-26
    2. “多党政治”观念  26-28
  (三) 人权保障思想  28-29
  (四) 法治思想  29-32
    1. 厉行法治的前提──制定宪法  30
    2. “法律的灵魂在于执行”  30-31
    3. 用法律来处理政治问题  31-32
三、对胡适宪政思想的纵向解剖:胡适对“实现宪政之路”的探求──“训练出来的宪政论”  32-44
  (一) 对民主宪政的坚定信仰是“训练出来的宪政论”的基础  33-34
  (二) 实验主义是“训练出来的宪政论”的方法论  34-36
  (三) “训练出来的宪政”论  36-44
    1. 对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批评  36-38
    2. 胡适眼中的“宪政的实现之路”  38-44
四、胡适宪政思想的价值  44-50
结语  50-51
参考文献  51-52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3. 广东从化参与式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422.6
  4. 我国少数民族环境权研究,D922.68
  5.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7. 民主法治视域下网络监督问题研究,D630.9
  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9. 社会学视角下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D267
  10. 民进党民粹式政治动员研究,D675.8
  11. 民主化视阈下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D422.6
  12.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3.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4.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819
  15. 小学班干部选拔模式对学生民主参与能力的影响,G625.1
  16. 城市居民的公民参与;结构与测量,B849
  17. 依法治国视野下的政治权力运行法治化研究,D920.0
  18. 中国区域性网上社区的舆情研究,G206
  19.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A841
  20.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21. 政府职能转换背景下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完善,D624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国家法、宪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