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理论探讨

作 者: 龙珊珊
导 师: 刘爱军
学 校: 贵州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提起再审 制度弊端 制度重构
分类号: D9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刑事再审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发现客观真实,实现实体公正的理论基础而建立的对“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的救济程序。刑事再审程序对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具有一定作用,但该程序在立法方面存在的漏洞为实践操作带来一定难度。本文仅对我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理论进行探讨,以期有益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刑事再审程序。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全文约32000字。第一部分为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概述。主要介绍了刑事再审程序的概念。刑事再审程序作为对错误和生效刑事裁判再次审理的救济措施,其设立旨在调和法院裁判的确定性与案件真实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而具有了纠错功能与权利保障功能。同时刑事再审程序具有积极的价值,它可以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转变申诉观念、推动司法进步。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外刑事再审程序的制度渊源进行了阐述。首先回顾了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历史沿革,其次纵观国外再审程序提起的制度渊源,再次对中外刑事再审程序的提起从理论基础方面作了介绍。第三部分为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比较法考察。要取得法制的跨越式进步,法律移植和借鉴不可或缺,该部分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刑事再审程序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对刑事再审制度的规定,考察其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中的再审提起主体、理由、再审次数进行比较,同时对禁止双重危险规则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找出规定中的差异和立法上的可取之处,以期我国刑事再审程序能对外国刑事再审制度的合理做法予以借鉴,从而进行相应的改革。第四部分着重分析了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制度弊端。从程序的角度看,程序启动具有任意性:提起方式含糊;“确有错误”的再审理由破坏了控审分离不告不理原则;检察院主动提起再审程序,导致控诉职能、审判监督职能失衡;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申请再审程序的审查,削弱了再审的功效。由于这些弊端的存在,致使一项生效裁判被多种主体以多种方式几乎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地冲击。第五部分对重构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提出几点建议:1、转变再审观念,改革再审程序的指导思想;2、制度上建立再审申请制度,对提起主体和抗诉范围予以限制、将再审分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并明确提起再审的理由和时限,调整法院的级别管辖,建构检察权与审判权的抗衡机制。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8
前言  8
一、刑事再审程序提起概述  8-12
  (一) 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概念  8-9
  (二) 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功能  9-10
    1、是实现再审程序纠错功能的前提  9-10
    2、维护人权的有效途径  10
  (三) 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价值  10-12
    1、可以促进司法公正  10-11
    2、可以维护司法权威  11
    3、可以改变传统申诉观念  11
    4、可以推动司法进步  11-12
二、中外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制度渊源  12-15
  (一) 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历史沿革  12-14
  (二) 国外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制度渊源  14-15
三、中外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理论的比较法考察  15-26
  (一) 二者理论基础仔在差异  15-19
    1、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理论基础  15-16
    2、国外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理论基础  16-19
  (二) 中外再审程序提起的制度比较  19-24
    1、国外的再审提起的制度  19-22
    2、我国的再审提起制度  22-24
  (三) 禁止双重危险规则与我国刑事再审制度的关系  24-26
四、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制度弊端  26-34
  (一) 程序启动的任意性  28-31
    1、提起方式含糊不清  28-29
    2、对再审理由的种类区分不完备  29-31
  (二) 制度规定的不完善  31-34
    1、法院主动提起再审程序,破坏了控审分离、不告不理原则  31-32
    2、检察院主动提起再审程序,导致控诉职能、审判监督职能失衡  32-33
    3、对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申请再审程序的审查,削弱了再审的功效  33-34
五、重构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建议  34-41
  (一) 转变再审观念  35-36
  (二) 提起再审制度的设计  36-41
    1、建立再审申请制度  36
    2、对提起主体和抗诉范围予以限制  36-37
    3、将再审分为有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和不利于被告人的再审并明确提起再审的理由和时限  37-38
    4、调整法院的级别管辖  38-39
    5、建构检察权与审判权的抗衡机制  39-40
    6、将禁止双重危险规则引入我国刑事再审程序  40-41
结论  41-42
致谢  42-43
参考文献  43-45
附录  45-46

相似论文

  1. 论我国陪审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D926.2
  2. 藏族传统生态文明与藏区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922.6
  3. 取保候审保证金制度实证研究,D925.2
  4. 试述我国民事调解制度及改革,D925.1
  5. 漳州市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D631.42
  6. 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研究,D925.1
  7.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实例解析,D926.2
  8. 台湾地区民主政治进程研究,D675.8
  9.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分析,D631
  10. 论民事再审程序,D915.2
  11. 对审判监督程序制度存在问题剖析及完善意见,D925.1
  12. 论法院调解制度,D926.2
  13. 明代土地产权制度弊端及其分析,F329
  14. 我国户籍制度现状与完善途径,D631.42
  15. 论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重构,D925.1
  16. 经济犯罪初查制度研究,D925.2
  17. 民事送达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925.1
  18. 企业年金政府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922.29
  19. 我国超期羁押救济机制研究,D925.2
  20. 兼论我国刑事诉讼控辩主体地位的制度重构,D925.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