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115例20~30岁正常国人腰椎数据测量与其临床意义

作 者: 焦根龙
导 师: 李志忠;赵明杰;查振刚;林宏生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外科学
关键词: 正常人 腰椎数据 测量 临床意义
分类号: R816.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70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为建立20~30岁正常国人腰椎数据库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方法:选择南方地区20~30岁健康正常人115例(男性48例,女性67例)行腰椎正侧位,过屈、过伸位CR片检查,采用国际通用的测量方法、国内通用的医用测量软件(华海MedRis)测量出椎体上、中、下横径,椎体上、中、下矢状径,椎体前、中、后高度,椎管矢状径,椎体间平移量,腰椎生理弯曲度,腰椎活动度,同时计算出椎间隙高度指数、椎间曲度指数、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比值、椎间隙高度(Hp/Ha)比值。结果:1.椎间隙高度(单位;mm):(L1/L2~L5/S1)前缘椎间隙高度范围男性为12.09~17.51,女性为10.30~15.83;中间椎间隙高度范围男性为12.43~16.72,女性为12.32~15.40;后缘椎间隙高度范围男性为6.11~8.96,女性为6.02~8.10。2.椎体高度(单位:mm):(L1~L5)前缘椎体高度范围男性为29.55~32.59,女性为29.09~31.46;中间椎体高度范围男性为27.25~29.15,女性为25.93~27.45;后缘椎体高度范围男性为29.57~33.86,女性为28.38~31.90。3.椎体矢状径(单位:mm):(L1~L5)上缘椎体矢状径长度范围男性为39.25~42.22,女性为34.73~38.08;椎体中间矢状径长度范围男性为35.66~39.05,女性为32.16~35.74;下缘椎体矢状径长度范围男性为40.02~42.63,女性为35.60~38.20。4.椎体横径(单位:mm):(L1~L5)上缘椎体横径长度范围男性为48.44~59.60,女性为42.24~54.87;中间椎体横径长度范围男性为43.78~55.42,女性为38.66~52.33;下缘椎体横径长度范围男性为51.61~63.05,女性为45.44~59.44。5.椎管矢状径(Boijsen法,单位:mm):(L1~L5)椎管矢状径范围男性为19.23~24.93,女性为18.29~23.91。6.腰椎生理弯曲度(Overlay法,单位:°):(L1/L2~L5/S1)节段角度范围男性为3.36~17.69,总曲度为43.84;女性节段角度范围为3.86~17.92,总曲度为49.45;总之,女性节段角度范围稍比男性大,各节段角度男女间多数无显著差异(P>0.05)。7.中立位到过屈、伸位活动度(Overlay法,单位:°):(L1/L2~L5/S1)节段活动度过伸时男女均由上到下逐渐增大,男性活动度范围为5.55~23.22,女性为6.51~21.98;过屈时从上到下逐渐减少,男性活动度范围为4.94~8.60,女性为4.63~8.03;总之,过伸时总节段活动度大于过屈时活动度,男女总节段活动度间无明显差别(P>0.05)。8.中立位到过屈、伸位活动度(夹角法,单位:°):节段活动度范围过伸位时男性为12.48~17.62,女性为12.54~18.61;过屈位时男性为4.71~6.82,女性为4.96~7.12;总之,节段活动度过伸位大于过屈位,男女间无明显差别(P>0.05)。9.腰椎屈伸活动度(L1/L2~L5/S1,单位:°):节段活动度范围(Overlay法)男性为14.15~29.39,女性为14.54~26.61,男女活动度均从上到下逐渐增大;节段活动度范围(椎间隙夹角法)男性为17.19~23.94,女性为17.5~25.71,男女活动度从上到下均逐渐增大;间隙夹角法测量值较Overlay法测量值大,男女活动度有差别(P<0.05)。10.椎体间平移量(单位:mm):腰椎间平移量范围男性为2.18~4.16,女性为1.85~3.45,男女均从上到下逐渐增加,男性大于女性,统计比较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11.椎间隙高度、曲度指数:椎间隙高度指数从上到下男女均逐渐增大,其范围男性为0.33~0.48,女性为0.31~0.45;椎间曲度指数从上到下男女均逐渐增大,其范围男性为0.21~0.31,女性为0.16~0.29;两指数较为恒定,男女各指数间多数差异不显著。12.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比值:前缘高度比值范围男性为0.41~0.57,女性为0.36~0.48;中间高度比值范围男性为0.46~0.60,女性为0.46~0.58;后缘比值范围男性为0.19~0.28,女性为0.20~0.27;男女各比值较恒定,其中L4/L5、L5/S1两节段的比值较大,男女比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13.椎间隙高度比值(Hp/Ha):该比值较为恒定,比值范围男性为0.47~0.52,女性为0.51~0.6,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椎间隙高度:前缘高度由上到下逐渐增高,中间高度变化较大,后缘高度较小且较为恒定,这种变化规律是与腰椎生理弯曲及椎间盘形态相一致的,男女椎间高度有明显差异。2.椎体高度:男女的椎体前缘高度均由上向下逐渐变高,中间高度变化较大且较前、后缘高度相对较低,后缘高度L2和L3椎体较高,L4和L5椎体反而降低,符合生理曲度变化的规律,椎体大体呈中间凹陷的圆柱形。3.椎体矢状径:男女椎体上矢径从L1~L5均逐渐增大,椎体中、下矢径从L1~L4逐渐增大,但L5又稍减小,总体上中矢径较上、下矢径均小,呈腰部向内陷的梯形柱体。4.椎体横径:男女椎体的上、中、下横径均由L1~L5逐渐增大,而中横径皆小于相应上、下横径,因此腰椎体呈两端大、中间凹的形态。男性各径均大于女性,各径性别间的差异明显(P<0.01)。5.椎管矢状径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男性略大于女性,男女椎管矢状径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6生理弯曲度(Overlay法):男女节段角度从上到下均逐渐增大,其中L4/L5、L5/S1两节段角度较大,男女除L4/L5节段的角度有明显差异外(P<0.01),其余节段均无明显差别,总弯曲度,女性大于男性。7.腰椎活动度(过屈、过伸):过伸位时不论采用Overlay法还是椎间隙夹角法活动度均由上到下逐渐增加,L1/L2、L2/L3活动度较小,L4/L5、L5/S1活动度较大;夹角法男女活动度无明显差别(P>0.05),而Overlay法男女活动度有差别。过屈位时的活动度要比过伸时小,椎间隙夹角法男女活动度均由上到下增大,Overlay法则趋势相反,两种方法的活动度男女间无明显差别(P>0.05)。8腰椎总活动度(过屈+过伸):腰椎的活动度不论Overlay法还是椎间隙夹角法男女均从上到下逐渐增加,男女部分节段活动度有显著差异。9椎体间平移量:男女椎体间平移量均由上到下逐渐增加,男女间无明显差别,过屈位平移量较过伸位大。10.椎间隙高度指数、椎间曲度指数、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比和椎间隙高度比(Hp/Ha)均较恒定,性别间大多数无明显差别。11.男女身高、体重与椎间隙高度、椎体高度、椎体矢状径、椎体横径的部分数据均有一定的相关性,男性相关系数(R)小于0.5,女性相关系数小于0.6。12.地区间有明显的差异。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2
目录  12-13
前言  13-19
正文  19-54
  1. 研究的目的、现状和意义  19-20
  2. 课题思路  20-23
  3. 指标的测量方法、意义  23-28
  4. 结果和统计分析  28-40
  5. 讨论  40-45
  6. 结论  45-47
  7. 不足与展望  47-48
  参考文献  48-54
附图  54-60
参加科研项目、学术会议  60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0-61
致谢  61

相似论文

  1. 分布式移动多载舰OTHR系统姿态测量方法的研究,P228.4
  2. 基于SVM的常压塔石脑油干点软测量建模研究,TE622.1
  3. 直齿锥齿轮测量及误差评定技术的研究,TG86
  4. 光学零件表面轮廓干涉测量方法研究,TG84
  5. 齿轮滚刀测量及误差评定技术的研究,TG721
  6. 调频式电容位移传感器高速测频与非线性校正技术研究,TH822
  7. 光探针测量系统中瞄准信号的检测与处理的研究,TH74
  8. 轴类零件轴向尺寸参数电子在线测量仪的研制,TH822
  9. 基于CCD图像传感器的温度测量技术研究,TH811
  10. 基于多光谱法的爆炸火焰测温系统的研制,TH811
  11. 脉冲反射法导线测长回波信号处理方法的研究,TM247
  12. 基于测量的Internet链路延迟建模,TP393.4
  13. 深水管道回接位姿检测系统研究,TE973.3
  14. 正常(牙合)青年男性咀嚼肌超声形态与颅面组织形态关系的研究,R783.5
  15. 正常高值血压患者早期动脉损害的评价,R544.1
  16.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在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差异性表达的研究,R622
  17. 铁皮石斛对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GM0639辐射防护作用的研究,R285
  18. 资本弱化的税法规制研究,D922.22
  19. 软测量技术在氯甲烷回收中的应用研究,TQ222.214
  20. 一种新型螺旋锥面刃磨理论及刃磨机床的研究,TG596
  21. 全自动视野检查中正常策略和快速策略的比较研究,R77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特种医学 > 放射医学 > 各部位及各科疾病的X线诊断与疗法 > 外科、骨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