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黑琥珀李果实采后品质变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作 者: 胡玲
导 师: 李丽萍;王友升
学 校: 北京工商大学
专 业: 食品科学
关键词: 李果实 品质变化 代谢组学
分类号: TS25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以挥发性物质、糖酸组分、色度和酚类物质等作为黑琥珀李果实的品质因子,运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联用技术(GC/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研究手段,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典型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从代谢组学的角度对采后黑琥珀李果实在常温、低温贮藏以及在这两种贮藏模式下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后品质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在黑琥珀李果实检测到53种挥发性成分,24种糖酸组分和75种酚类物质,其中主要香气物质有(Z)-3-己烯醛、(E)-2-己烯醛、乙酸己酯、4-己烯-1-醇乙酸酯、γ-癸内酯和δ-辛内酯,最主要的糖类和有机酸是D-果糖、d-葡萄糖、蔗糖、山梨糖醇、苹果酸和柠檬酸,含量最多的氨基酸是L-天冬氨酸。2. 20℃贮藏时,李果实甜酸滋味逐渐浓郁,酚类物质含量逐渐增加,而香气品质在6d时发生下降;0℃贮藏时,出库67d后甜酸滋味逐渐丧失,货架期时滋味品质逐渐下降,而酚类物质的含量在两个阶段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且挥发性物质的生成也受到抑制。1-MCP在整个20℃贮藏期延缓了李果实酚类物质的生成,但延缓香气品质下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9d前,延缓果实滋味丰富进程的效果主要表现在6-15d;在0℃贮藏时,1-MCP延缓贮藏前中期出库时甜酸滋味的积累、后期出库时甜酸滋味的丧失和前期出库时酚类物质的丧失,同时延缓货架期香气品质下降的进程及滋味的迅速丧失。3. 20℃贮藏时,1-MCP能延缓李果皮颜色加深,对果肉红绿色泽的影响具有阶段性。0℃条件下,1-MCP在贮藏初期出库时降低了果皮的亮度,延缓了红度的降低。在整个货架期显著延缓李果肉亮度的降低和红变,提高果肉黄度。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在20℃和0℃贮藏条件下,1-MCP均能延缓李果实果肉颜色变深,而在0℃贮藏时,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货架期。4. 20℃贮藏时,1-MCP延缓李果实总还原力的降低,抑制清除超氧阴离子和ABTS自由基能力的升高。0℃贮藏条件下,1-MCP在出库和货架期均延缓李果实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以及总还原力上升;对抑制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能力降低的作用效果在贮藏中期出现,而延缓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降低的作用在贮藏后期才出现;对1-MCP李果实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的影响具有阶段特异性。5. 20℃条件下,1-MCP诱导李果实LOX活性和CAT活性在贮藏前中期的升高以及H2O2和MDA含量增加,并使得SOD活性在贮藏前中期下降;抑制APX活性在贮藏中期的升高。0℃贮藏时,1-MCP在整个贮藏期出库时和货架期后期抑制李果实H2O2含量的升高;抑制贮藏后期出库和整个货架期GSH含量的升高;抑制贮藏后期出库和货架期前期LOX和SOD活性的升高;抑制CAT活性和MDA含量在整个货架期的升高以及贮藏后期出库时和APX活性的升高。在这两种贮藏温度下,1-MCP均能抑制李果实POD活性的升高。6.李果实中挥发性物质与不良香气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995,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为0.971;糖酸组分与pH值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937,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为0.870;酚类物质与甜/酸、甜度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973;酚类物质与色度之间的两组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5;8个活性氧代谢指标与MDA含量之间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746,回归模型调整后的R2为0.547;分别建立了酚类物质与7个抗氧化指标的逐步回归模型,其中与总酚含量的拟合程度最好。由各自的典型相关分析得到了与不良香气、pH值、甜/酸、甜度、色度、抗氧化活性和活性氧代谢具有显著相关效应的主效作用因子。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5
  1.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9-14
    1.2.1 李果实的香气物质  9-10
    1.2.2 李果实的糖酸组分  10
    1.2.3 李果实的酚类物质  10-11
    1.2.4 香气物质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11-12
    1.2.5 糖酸组分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12
    1.2.6 酚类物质与果实品质的关系  12-13
    1.2.7 果实风味物质的研究方法  13-14
  1.3 存在的问题  14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5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5-21
  2.1 试验材料及处理  15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5-16
    2.2.1 主要试剂  15
    2.2.2 主要仪器  15-16
  2.3 测定内容及方法  16-20
    2.3.1 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16
    2.3.2 糖酸组分的测定  16-17
    2.3.3 酚类物质的测定  17
    2.3.4 色度的测定  17
    2.3.5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和pH 值的测定  17
    2.3.6 感官评价  17-18
    2.3.7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18-19
    2.3.8 活性氧体系指标的测定  19-20
  2.4 结果统计方法  20-21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21-99
  3.1 李果实香气品质变化代谢组学  21-38
    3.1.1 挥发性物质谱图  21-23
    3.1.2 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  23-29
    3.1.3 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29-36
    3.1.4 挥发性物质与感官评价的典型相关分析  36-37
    3.1.5 挥发性物质与不良香气的回归模型建立  37-38
  3.2 李果实滋味变化的代谢组学  38-52
    3.2.1 糖酸组分谱图  38-40
    3.2.2 糖酸组分的变化规律  40-44
    3.2.3 糖酸组分的主成分分析  44-48
    3.2.4 糖酸组分与感官评价、SSC 以及pH 值的典型相关分析  48-51
    3.2.5 糖酸组分与pH 值的回归模型建立  51-52
  3.3 李果实酚类物质变化的代谢组学  52-88
    3.3.1 酚类物质谱图  52-53
    3.3.2 酚类物质的变化规律  53-61
    3.3.3 酚类物质的主成分分析  61-70
    3.3.4 酚类物质与感官评价的典型相关分析  70-72
    3.3.5 酚类物质与色度、感官色泽的典型相关分析  72-77
    3.3.6 酚类物质与抗氧化能力的回归模型建立  77-88
  3.4 李果实的活性氧代谢  88-99
    3.4.1 活性氧体系的变化规律  88-95
    3.4.2 活性氧代谢的主成分分析  95-97
    3.4.3 活性氧代谢与H_2O_2、MDA 含量的典型相关分析  97-98
    3.4.4 活性氧代谢与MDA 含量的回归模型建立  98-99
第四章 讨论  99-105
  4.1 香气品质的变化  99-100
  4.2 滋味品质的变化  100-101
  4.3 酚类物质的变化  101-102
  4.4 色度的变化  102-103
  4.5 活性氧代谢的变化  103-105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05-109
  5.1 结论  105-108
  5.2 建议与展望  108-109
参考文献  109-115
附录A  115-121
附录B  121-128
附录C  128-134
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34-135
致谢  135

相似论文

  1. 脑梗塞血瘀证的肽组学和代谢组学初步研究,R277.7
  2. 松萝酸与依托红霉素致肝脏毒性的GC-MS代谢组学研究,R965
  3. 基于质谱的雷公藤甲素肝脏毒性代谢组学研究,R285
  4. 风鹅腌制工艺改进及其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TS251.55
  5. 随机森林特征选择,TP311.13
  6. 基于UPLC-Q/TOF和1H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在乳腺癌步研究中的应用,R737.9
  7. 基于GC-MS的术后认知障碍老龄大鼠代谢组学研究,R749.2
  8.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R587.1
  9. 基于核磁共振的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血清代谢组学分析,R587.1
  10. 维吾尔族MODY家系成员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及营养调查研究,R587.1
  11. 乙肝病毒性肝硬化的血清代谢轮廓分析,R512.62
  12. 核磁共振谱信号参数的RJMCMC估计,O482.532
  13. 肠癌和肝癌特征代谢模式研究,R735
  14. 束缚应激致大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肝脏代谢组学研究,R363
  15.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大鼠模型血清递质、激素和代谢组学研究,R271.9
  16. 基于代谢组学的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R277.5
  17. 胃俞募配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血浆小分子代谢产物及胃泌素的影响,R245
  18. 基于LC-MS/MS法的色氨酸合成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的构建,R96
  19. 复方丹参片血清药物化学及代谢组学研究,R285.5
  20.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O657.6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水果、蔬菜、坚果加工工业 > 基础科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