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鱿鱼丝甲醛产生的化学机制、残留变化与控制研究

作 者: 靳肖
导 师: 周德庆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食品科学
关键词: 鱿鱼丝 甲醛 化学机制 残留变化 控制
分类号: TS25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鱿鱼丝等水产干制品甲醛超标的报道越来越多,而甲醛是一种原生质毒,被国际癌症研究署定为A1类致癌物,因此鱿鱼丝的食用安全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验中发现当鱿鱼加工成鱿鱼丝,以及鱿鱼丝在贮藏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甲醛,其产生机理未见报道。因此,研究鱿鱼丝甲醛的产生机理,有助于研究鱿鱼丝甲醛的控制技术,从而提高其食用安全性。本论文主要以鱿鱼和鱿鱼丝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鱿鱼及其干制品内源性甲醛产生的化学途径、残留变化及控制技术进行系统基础的研究。主要对生鲜鱿鱼到鱿鱼丝成品,以及鱿鱼丝贮藏过程中的甲醛、二甲胺等物质进行监测,同时建立TMAO-Fe(II)体外模拟体系,进一步对比验证,探索鱿鱼丝内源性甲醛产生的可能途径,最后研究了适合鱿鱼丝贮藏的环境及条件,得到如下结果:1.鱿鱼和鱿鱼丝甲醛的本底含量。实验采集鱿鱼样品102个,测得鱿鱼甲醛平均值为14.93 mg/kg;鱿鱼丝样品257个,测得鱿鱼丝甲醛平均值为47.54 mg/kg,可见鱿鱼加工成鱿鱼丝过程中有新的甲醛产生。将鱿鱼进行分割,测定不同部位甲醛含量,发现鱿鱼样品不同部位甲醛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鱿鱼内脏、肌肉和头部,甲醛含量分别为27.18mg/kg、7.59mg/kg和5.36mg/kg,经非参数检验,鱿鱼样品不同部位甲醛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可食性鱿鱼肌肉的不同部位(内层、中层、外层)甲醛含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部位的鱿鱼肌肉甲醛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鱿鱼肌肉内层、中层和外层,甲醛含量分别为8.19mg/kg、7.93mg/kg和7.21 mg/kg。经非参数检验,鱿鱼肌肉不同部位甲醛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鱿鱼冻藏过程中甲醛含量的变化。将4种不同的鱿鱼样品贮藏于-20℃,持续8个月,发现甲胺、二甲胺含量迅速上升主要是在冻藏后2个月,随后,甲醛、二甲胺含量上升速度减缓,从冻藏后6个月到8个月中,甲醛、二甲胺含量基本趋于稳定。3.鱿鱼丝加工过程甲醛的残留变化。以秘鲁鱿鱼为原料,监测了整个加工工艺过程中甲醛、二甲胺、三甲胺和氧化三甲胺含量变化趋势。发现在鱿鱼丝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氧化三甲胺含量逐渐减少,甲醛含量处于上升趋势,二甲胺和三甲胺含量也在逐渐增加,尤其是在蒸煮、焙烤环节中,甲醛含量上升最为明显。4.鱿鱼浸泡过程中甲醛的残留变化。用不同浓度的甲醛溶液对鱿鱼和鱿鱼干进行浸泡实验,研究证明,鱿鱼和鱿鱼干对甲醛具有一定的吸附性,且样品中甲醛残留量均随浸泡时间延长而持续上升,随浓度的增大,甲醛的残留量越大,并伴随有刺激性气味;同时,浸泡液中甲醛残留量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证明甲醛溶液浸泡过的水产品,即使用清水冲洗,也只能除去体表的甲醛和异味,残留在鱿鱼组织中的甲醛不会被除去,而对人体产生危害。5.鱿鱼丝氧化三甲胺热分解模拟体系的研究。研究了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初始pH对TMAO-Fe(II)热分解作用的影响,同时与鱿鱼丝水提液中氧化三甲胺热分解规律进行对比,建立了鱿鱼丝氧化三甲胺体外模拟体系,研究鱿鱼丝中氧化三甲胺热分解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氧化三甲胺热分解反应越剧烈;在加热30min后,甲醛和二甲胺生成量基本稳定;当pH值为5.0时,铁(Ⅱ)对氧化三甲胺热分解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同时研究了八种添加剂对TMAO热分解作用的影响,为今后研究控制鱿鱼丝FA生成提供依据。其中,单独添加EDTA、Vc、Cys、Fe3+等物质对甲醛生成量影响不大;蔗糖对甲醛的生成具有微弱的促进作用;Fe2++Vc、Fe3++Vc、Fe2++Cys、Fe3++Cys、Fe2+对于促进甲醛生成作用明显,因此铁对于鱿鱼丝甲醛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柠檬酸和茶多酚具有降低氧化三甲胺热分解产生甲醛的作用,可作为鱿鱼丝理想的甲醛抑制剂。6.贮藏条件和包装方式对鱿鱼丝甲醛含量的影响。研究温度、湿度、光照等不同贮藏条件和真空、包装和散装包装方式对鱿鱼丝贮藏过程中甲醛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鱿鱼丝在贮藏过程中会有新的甲醛产生,且温度、湿度、光、照及包装方式等均可影响甲醛含量变化,低温、较高湿度、避光贮藏和普通包装处理能延缓鱿鱼丝在储藏过程产生的甲醛量,为其贮藏包装提供一定的参考。本实验测定了鱿鱼和鱿鱼丝的本底含量,并且研究鱿鱼丝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甲醛的残留变化,证明鱿鱼丝在加工贮藏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甲醛。目前针对鱿鱼丝甲醛产生的机理却未见报道,本研究结合TMAO-Fe(II)体外模拟体系,揭示鱿鱼丝甲醛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最后研究了适合鱿鱼丝的包装条件和材料,以控制鱿鱼丝内源甲醛产生,为确保其食用安全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0 前言  13-26
  0.1 鱿鱼及其制品的安全现状  13-17
    0.1.1 世界鱿鱼及我国鱿鱼产业的发展状况  13-16
    0.1.2 鱿鱼及其制品的研究现状  16-17
    0.1.3 鱿鱼及其制品的安全现状  17
  0.2 水产品中甲醛的产生及危害  17-21
    0.2.1 水产品中甲醛的本底含量  17-18
    0.2.2 水产品中甲醛的存在形式  18-19
    0.2.3 甲醛的毒性  19-21
  0.3 水产品中内源性甲醛产生的研究进展  21-24
    0.3.1 水产品中氧化三甲胺生物途径分解的研究进展  22-23
    0.3.2 水产品中氧化三甲胺非酶途径分解的研究进展  23-24
  0.4 研究内容与意义  24-26
    0.4.1 研究内容  24-25
    0.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5-26
1 鱿鱼加工鱿鱼丝过程中甲醛含量的变化  26-44
  1.1 引言  26
  1.2 仪器与材料  26-28
    1.2.1 试验仪器  26-27
    1.2.2 材料与试剂  27-28
  1.3 实验方法  28-35
    1.3.1 样品处理  28-29
    1.3.2 测定方法  29-34
    1.3.3 数据处理  34-35
  1.4 结果与讨论  35-43
    1.4.1 生鲜鱿鱼中甲醛的含量  35-36
    1.4.2 鱿鱼不同部位中甲醛的含量  36-37
    1.4.3 鱿鱼肌肉不同部位中甲醛的含量  37-38
    1.4.4 鱿鱼丝中甲醛的含量  38
    1.4.5 鱿鱼加工过程甲醛的消长变化  38-43
  1.5 小结  43-44
2 鱿鱼甲醛残留变化的研究  44-54
  2.1 引言  44
  2.2 仪器与材料  44-45
    2.2.1 实验仪器  44
    2.2.2 实验材料  44-45
  2.3 实验方法  45-46
    2.3.1 样品处理  45
    2.3.2 持水率的测定  45
    2.3.3 甲醛测定  45-46
  2.4 结果与讨论  46-53
    2.4.1 不同浓度甲醛溶液浸泡鱿鱼干时甲醛的残留变化  46-50
    2.4.2 不同浓度甲醛溶液浸泡鲜鱿鱼时甲醛的残留变化  50-53
  2.5 小结  53-54
3 氧化三甲胺热分解模拟体系的研究  54-63
  3.1 引言  54
  3.2 材料与仪器  54-55
    3.2.1 实验材料  54-55
    3.2.2 实验仪器  55
  3.3 实验方法  55-56
    3.3.1 鱿鱼丝水提液的制备  55
    3.3.2 TMAO-Fe(Ⅱ)模拟体系的制备  55
    3.3.3 不同因素对TMAO高温作用生成甲醛的影响  55-56
    3.3.4 鱿鱼丝pH值的测定  56
    3.3.5 添加剂对TMAO高温作用生成甲醛的影响  56
    3.3.6 测定方法  56
  3.4 结果与讨论  56-62
    3.4.1 加热温度对TMAO高温作用生成甲醛的影响  56-58
    3.4.2 加热时间对TMAO高温作用生成甲醛的影响  58-59
    3.4.3 pH对TMAO高温作用生成甲醛的影响  59-61
    3.4.4 添加剂对TMAO高温作用生成甲醛的影响  61-62
  3.5 小结  62-63
4 贮藏条件和包装方式对鱿鱼丝甲醛含量的影响  63-73
  4.1 引言  63
  4.2 材料与仪器  63-64
    4.2.1 材料与试剂  63
    4.2.2 仪器与设备  63-64
  4.3 实验方法  64-65
    4.3.1 样品处理  64
    4.3.2 实验设计方法  64-65
    4.3.3 测定方法  65
    4.3.4 数据处理  65
  4.4 结果与讨论  65-71
    4.4.1 温度对鱿鱼丝贮藏期间FA含量的影响  65-68
    4.4.2 湿度对鱿鱼丝贮藏期间FA含量的影响  68-69
    4.4.3 光照对鱿鱼丝贮藏期间FA含量的影响  69-70
    4.4.4 包装方式对鱿鱼丝贮藏期间FA含量的影响  70-71
  4.5 小结  71-73
5 结论  73-75
参考文献  75-84
致谢  84-85
个人简历  85
发表的学术论文  85

相似论文

  1. K公司计划及预测改进对于合理库存配置的研究,F224
  2. 微细线切割往复走丝机构的设计及控制系统的研究,TG484
  3. 八作动器隔振平台的六自由度容错控制研究,TB535.1
  4. 开关阀控气缸模型及PWM控制系统的研究,TH138
  5. 漂移量靶标反馈激光自准直系统关键技术,TH741.14
  6. 小型望远镜防抖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实现,TH743
  7. 陀螺稳定吊舱控制系统稳定回路设计与研究,V241.5
  8.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
  9. 光纤陀螺信号处理线路FPGA实现,V241.5
  10. 卫星光通信粗瞄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故障诊断,V443.1
  11. 卫星姿态的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2
  12. 航天器姿态动力学系统鲁棒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V448.22
  13. 超高空观测平台姿态控制设计与控制策略研究,V249.1
  14. 无尾飞翼式飞行器主动控制的参数化方法,V249.1
  15. 基于直接侧向力/气动力复合控制的姿态控制律设计,V249.1
  16. 某型卫星姿态确定与有限时间控制方法研究,V448.222
  17. 半实物火炮自动操瞄俯仰角度控制系统的研究,TJ303
  18. 基于ARM7的车载控制中心研制,U463.6
  19. 电缆巡检车图像引导技术的研究,U469.6
  20. 基于感性负载的车身网络控制系统,U463.6
  21. 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中的鲁棒控制方法研究,U46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水产加工工业 > 基础科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