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机理分析

作 者: 朱先德
导 师: 吴增茂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气象学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干位涡 海岸锋 冷流降雪 对流有效位能 对流云带
分类号: P458.12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5年12月3~4日山东半岛发生了一次强冷流降雪过程。此次暴雪过程出现典型的双强降水中心,分别为招远和荣成,3~4日24h降水量招远达11mm,荣成降水量达27mm为最大,同时文登积雪最深达到35cm。该次雪暴给半岛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损失和灾难。本课题使用包括多普勒雷达探测信息在内的多种气象观测资料,同时利用PSU/NCAR非静力数值模式——MM5对此次降雪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及动力诊断,分析此次山东半岛冷流降雪时天气的中尺度结构特征,以及各个气象要素场的分布.并分析云带形成机理、发展演变过程以及维持的动力学机制,加深对山东半岛冬季冷流降雪这一类重要天气事件机理的理解和认识,为将来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做好铺垫,为改进天气预报与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实况资料观测和模拟结果表明:此次冷流暴雪产生两个降水中心,招远降水中心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对流云形成的初期,对流弱且强度相对文登、荣成较小,主要是由于蓬莱—龙口一带的海岸锋相对于蓬莱以东的比较弱,且维持时间短,对流云分支难以长时间维持;而烟台至荣成一线降水不仅强度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它主要是由于有比较强的海岸锋的组织作用,使低层不断有热量和水汽的补充,再加上中尺度涡旋作用引起的。产生此次暴雪的准静止性对流云,主要位于烟台和威海沿岸区域,从4日00时左右形成维持了近12h,并且呈西北—东南带状排列,而初期向招远方向移动的对流云分支消失。过文登站沿云带走向做垂直剖面图分析,发现此对流云云高不同于在日本海形成的对流云(基本都在4km以下),该对流云达到了4.7km,垂直上升流几乎达到了500hPa;从垂直环流来看,到了夜间有从半岛北坡吹来的冷空气(南向风)和从渤海低空吹来的暖空气在云带下方辐合,加强了对流上升。同时从垂直于云带走向的位温剖面图分析发现,对流云下部存在一个冷池,它是因降雪的升华作用而产生的,对云带的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条件下,降雪过程中从中高纬度高空来得干冷空气携带大量的高位涡值,向下向南伸展,为此次冷流降雪提供了能量,并激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而渤海中部的低层大气中存在较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在渤海上空西北气流和北黄海北风冷流的阻截作用下不断在烟台附近海域聚集,形成一个暖湿中心和高不稳定能量区,从低层为对流云带的维持提供了能量。由于海陆温差较大和风场的非地转性切变,在山东半岛北岸形成海岸锋,其次级环流的产生和维持决定了雪暴落区的分布。同时,3日夜至4日晨山东半岛由山地快速降温产生的低层陆风也对对流云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的作用,该夜间降雪强度最大就是证明。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研究,G647
  2. 两次由不同中尺度系统控制的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过程的分析研究,P458.12
  3. 北黄海及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S917.4
  4. 1973-2009年山东半岛沿岸潟湖遥感监测与变迁分析,P737.1
  5.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研究,F592.7
  6. 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F592.7
  7. 山东半岛滨海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F592.7
  8. 山东半岛强冷流暴雪的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P458.121.1
  9. 闽东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P458.121.1
  10.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合作研究,F592.7
  11. 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评估与提升研究,F299.27
  12. 山东半岛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与空间协调研究,F276.44
  13. 山东半岛东北部近岸海区全新世楔形沉积体沉积作用研究,P736.21
  14. 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表层沉积物特征和沉积作用,P736.21
  15. 山东半岛近岸全新世楔形沉积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P736.41
  16.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F592.7
  17. CAPE等环境参数在强对流风暴分析中的应用研究,P458.121.1
  18. 基于点轴理论的山东半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F592.7
  19. 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F205
  20. 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区域合作研究,F592.7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天气预报 > 天气过程的分析 > 概况分析 > 单项分析 > 降水过程分析 > 暴雨过程分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