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温度—水流耦合作用下煤矸石内污染物传输动力学行为研究

作 者: 龚龙飞
导 师: 冯其林;陆海军
学 校: 武汉工业学院
专 业: 岩土工程
关键词: 煤矸石 污染物传输 温度-水流耦合 静态浸泡 数值模型
分类号: X5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针对国家对矿区煤矸石污染减排监控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围绕着温度-水流耦合作用下煤矸石内污染物释放传输特性机理,展开一系列的室内相似模型试验,主要以恒度静态浸泡试验为主。采用渗流力学、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热力学和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通过对污染物浓度的动态研究和对矸石样表面微观特性的研究和量化,揭示温度-水流耦合作用下煤矸石污染物释放传输机制;煤矸石内污染物组分浓度释放规律。为矿区煤矸石自燃和污染物控制与治理以及煤矸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X射线衍射仪测量对不同风化程度煤矸样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煤矸石所含活化成分不同,因此对环境危害的风险也不一致。在此基础上再对活化成分含量较高的矸石样展开不同天数、不同pH值、不同温度的静态浸泡试验,结果表明矸石样本身具有呈酸性的特质,并且污染物释放浓度随pH值和温度的变化较为明显。(2)通过对不同工况下浸泡矸石样进行扫描电镜的微观结构分析,得出酸性环境下煤矸石微观表面结构破坏比较严重,孔隙变化较大。对扫描电镜图片的灰度值进行处理和计算,量化孔隙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与试验情况基本相吻合。(3)对不同温度下铁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浓度随时间变化逼近于指数函数,拟合过程中R均为0.985以上。再以此函数为浓度边界条件对不同温度场、水流场进行耦合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污染物传输和扩散的过程中温度对污染质释放有着较大的影响,无论是对初始边界浓度还是扩散速率和扩散范围。10天、80℃浓度扩散情况大约是10天、20℃条件下的1.7倍左右;相同情况下30天的为2.15倍左右。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8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9-11
  1.2 国内外煤矸石污染物传输的研究现状  11-14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7
    1.3.1 研究目标  14
    1.3.2 研究内容  14-15
    1.3.3 实验方案及主要的技术路线  15-17
  1.4 本章小结  17-18
第2章 煤矸石内污染物传输机理及模型分析  18-25
  2.1 引言  18-19
  2.2 煤矸石内污染物传输机理分析  19-22
    2.2.1 溶解质析出机理分析  19-20
    2.2.2 溶解质析出过程分析  20-22
  2.3 煤矸石内污染物传输模型分析  22-24
  2.4 本章小结  24-25
第3章 变温条件下煤矸石内溶解质释放的试验研究  25-44
  3.1 引言  25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5-28
  3.3 结果与分析  28-42
    3.3.1 浸泡溶液pH 值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28-31
    3.3.2 化学溶液酸碱度对煤矸石中离子释放影响分析  31-36
    3.3.3 温度对煤矸石中离子释放影响研究  36-42
  3.4 本章小结  42-44
第4章 酸碱侵蚀作用下煤矸石微观表征特性研究  44-59
  4.1 引言  44-45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5-46
    4.2.1 材料的制备及处理  45
    4.2.2 试验仪器  45-46
    4.2.3 试验方法  46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6-58
    4.3.1 煤矸石微观结构的酸碱浸蚀效应分析  46-50
    4.3.2 酸碱浸蚀过程中煤矸石微观结构变化的时间效应  50-54
    4.3.3 矸石样SEM 图处理及分析  54-58
  4.4 本章小结  58-59
第5章 煤矸石内污染物传输数值模拟研究  59-71
  5.1 模拟区域的建立  59-60
  5.2 污染质在土壤中运移的数学模型  60-61
    5.2.1 土壤水分迁移的数学模型  60
    5.2.2 金属离子运移的数学模型  60-61
    5.2.3 温度场控制方程  61
  5.3 污染物渗流边界条件的确定  61-64
  5.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64-69
    5.4.1 污染质浓度迁移的温度和时间效应  64-68
    5.4.2 污染质迁移随深度的变化分析  68-69
  5.5 本章小结  69-71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71-74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1-72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2-74
参考文献  74-80
致谢  80-81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1

相似论文

  1. 三维头部数值模型的建立及DBS电场的分析研究,R742.5
  2. 微波辐照活化云南未燃煤矸石混凝土试验研究,TU528
  3. 电厂用阳离子交换树脂硫酸根溶出特性研究,TQ425.23
  4. 煤矿矸石山危害安全评价及绿化复垦分析,TD849.5
  5. 无线传感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TN929.5;TP212.9
  6. 基于MATLAB的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X824
  7. 煤矸石井下填充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有机污染的影响研究,X523
  8. 孙村煤矿呆滞煤炭资源开采可行性评价与开采技术研究,F426.21
  9. 煤矸石的复合活化技术研究,TB302
  10. 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和作物秸秆研制含硅有机复合肥,TQ444
  11. 滇中调水对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研究,TV213.4
  12. 海州露天矿闭坑后水质灰色预测研究,P641.8
  13. 室内空气稳定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X51
  14. 不同腐蚀方式对Ti-6Al-7Nb合金耐腐蚀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R783.1
  15. 由煤矸石和沥青为原料制备FAU沸石/活性炭复合材料,TQ424.25
  16. 室内空气稳定性理论基础与大涡模拟研究,X51
  17. 黑龙洞泉域地下水模拟与优化配置,P641
  18. 生物质与煤矸石混合热解与燃烧特性实验研究,TK16
  19. 填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实例研究,U656.2
  20. 钢管煤矸石混凝土梁柱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TU398.9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一般性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