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研究

作 者: 高远
导 师: 汪忠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教育科研素质 培养模式 研究
分类号: G633.9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85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是新课改赋予教师角色的新内涵。而教育科研素质已成为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调查生物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探讨生物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界定教育科研素质、生物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内涵、特征以及培养模式的概念,然后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对高师院校教育科研型人才培养的难点及如何培养教育科研型人才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着眼,以生物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为依托,提出了强化生物教学论教学、强化教育实习、强化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撰写的“三强化”培养模式的构建设想。为论证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以盐城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2004级本科生为对象展开了实验研究,并对职后教师的发展与职前教育科研素质的关系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笔者得出如下二个结论:一是生物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实施中“三强化”培养模式是提高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二是职前教师教育科研素质高低影响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ABSTRACT  6-7
1. 前言  7-11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  7-8
    1.1.1 素质教育呼唤教育科研型教师  7
    1.1.2 教育科研型教师培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7-8
    1.1.3 构建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模式是高师教育科研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8
  1.2 本领域研究的动态  8-10
    1.2.1 当今国内研究的现状  8-9
    1.2.2 当今国外研究的现状  9-10
  1.3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创新之处  10-11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5
  2.1 教育科研素质的涵义  11
  2.2 生物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涵义  11-13
  2.3 培养模式的概念  13-15
3.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研究  15-31
  3.1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类)本科生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  15-19
  3.2 中学生物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现状  19-23
  3.3 调查结果分析  23-27
  3.4 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27-31
    3.4.1 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性阻碍了教育科研兴趣的养成  27-28
    3.4.2 现行的师范教育类课程设置影响了学生教育科研知识结构的构建  28
    3.4.3 传统的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发展  28-29
    3.4.4 薄弱的实践教学难以激发学生教育科研创新的潜能  29-30
    3.4.5 高师院校教师队伍现状制约了教育科研型人才的成长  30-31
4. 生物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实施中“三强化”培养模式的构建  31-39
  4.1 理论基础  31-33
    4.1.1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的启示  31-32
    4.1.2 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32-33
  4.2 指导思想  33-34
  4.3 基本原则  34-35
    4.3.1 开放性原则  34
    4.3.2 互动性原则  34
    4.3.3 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原则  34
    4.3.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4
    4.3.5 从实际出发原则  34-35
  4.4 基本结构  35-39
    4.4.1 基本环节  36-37
    4.4.2 实施保障  37-38
    4.4.3 培养基础  38-39
5. 生物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实施中“三强化”培养模式的实施  39-49
  5.1 实施方案  39
  5.2 实施过程  39-45
    5.2.1 “生物教学论”教学活动的实施  39-42
    5.2.2 “教育实习”教学活动的实施  42-43
    5.2.3 “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教学活动的实施  43-45
  5.3 实施结果  45-46
  5.4 职后教师的发展与职前教育科研素质高低关系的个案研究  46-49
6. 结论  49-52
  6.1 “三强化”培养模式是提高生物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  49-51
  6.2 职前教师教育科研素质高低影响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51-52
7. 问题与思考  52-53
参考文献:  53-55
附录1:  55-56
附录2:  56-57
附录3:  57-58
附录4:  58-59
致谢  59

相似论文

  1. 煤制油连续性模型系统的实现及其液化实验研究,TQ529.1
  2. 我国当代总体城市设计实证研究,TU984
  3. 渤海上京城城门复原研究,TU-05
  4. 二次风射流角度对W型火焰锅炉炉内气固流动的影响,TK229
  5.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6.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7. 非智力因素对小凉山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H319
  8. 唐代落第士人心态探析,K242
  9.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编选研究,G633.3
  10. “便秘Ⅰ号”治疗血液透析并发脾肾两亏、湿浊内蕴型便秘的临床研究,R259
  11. 老年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R563.1
  12. 止痛促愈膏治疗新鲜肛裂的临床研究,R657.1
  13.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14.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15. 老子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633.3
  16. 初中数学学困生‘乐学’课堂的教学研究,G633.6
  17. 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G643.1
  18.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G647
  19.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20.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变革的研究,F233
  21. 宁波市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S727.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生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