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塔克拉玛干沙漠塔中近地层湍流特征研究

作 者: 李振杰
导 师: 何清
学 校: 新疆师范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 沙漠腹地 近地层 湍流 统计特征
分类号: P4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对塔克拉玛干流动沙漠腹地近地层的研究,可为塔中油气资源的开发建设起到微气象方面的指导作用,同时进一步推进沙漠腹地大气边界层研究。涡度相关系统是目前测量地气之间湍流交换最有效、最直接、最准确的工具。本文利用沙漠腹地塔中大气环境监测站的32m高度和西面标校站3m的OPEC快速响应探测系统的湍流数据,对大气近地层的湍流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沙尘等典型天气下湍流的相关特性,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大气稳定度不论是白天还是夜间峰值在±0.2以内,接近中性。水平风速的平均湍流强度为0.35,垂直风速的平均湍流强度为0.04,且有Iu>Iv>Iw。白天湍流强度高于夜间。湍流强度随风速呈指数衰减的趋势。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主要表现出强衰减、逐渐衰减和缓慢衰减三种类型。不同层结条件下,沙尘天气的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衰减总体上强于晴天。(2)四季不同稳定层结条件下无因次速度方差均符合相似规律,相似函数与相关文献中荒漠戈壁地区的相似函数比较接近,都符合1/3规律。沙漠地区温度和水汽方差与其他地区相差较大。速度和标量无因次方差四个季节规律相似,差别不大。(3)湍流摩擦速度日变化呈以13:00对称的单峰型分布;特征温度呈U字型对称分布。不稳定层结条件下,摩擦速度u*随稳定度缓慢增加;稳定层结条件时,摩擦速度随稳定度迅速减小。特征温度(T*)数据均分布在坐标轴的一、三象限,且越靠近(0,0)点数据点越集中。(4)塔中地区地表热量输送以感热输送为主,潜热通量比感热通量通常要小一个量级。感热通量基本上是以当地时间12:00为对称的单峰型分布。四季日平均感热通量变幅大小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感热通量最大值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沙尘天气过程中,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数值也低于典型晴天。(5)32m高度动量通量与气温日变化规律相似,呈明显的单峰型分布。日出后,动量通量开始增大,到13:30左右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随后动量通量开始减小,一般到夜间的24:00达到一天中的最小值。白天变幅较大,夜间变幅很小。沙尘天气时湍流动量通量与晴天时明显不同。(6)u方向湍流动能最大,v方向湍流动能与u方向相近。w方向湍流动能最小,其日极大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极小值多在夜间22~02时左右。各季节湍流动能: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10-4~10-2之间,不同稳定层结条件下CD大小不同。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9
1 绪论  9-13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9
    1.1.1 选题依据  9
    1.1.2 研究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9-13
    1.2.1 国外大气湍流研究进展  10-11
    1.2.2 国内大气湍流研究进展  11
    1.2.3 国内沙漠边界层湍流研究进展  11-13
2 研究区概况  13-18
  2.1 塔克拉玛干沙漠概况  13-16
    2.1.1 地理位置及特点  13-14
    2.1.2 气候特征  14
    2.1.3 地质和地貌特征  14-15
    2.1.4 水文特征  15
    2.1.5 植被与土壤  15
    2.1.6 自然资源与人文概况  15-16
  2.2 塔中地区概况  16-18
    2.2.1 气候特征  17
    2.2.2 下垫面特征  17-18
3 研究区数据采集和处理  18-30
  3.1 仪器及观测项目  18-22
    3.1.1 80m 梯度观测系统  18-19
    3.1.2 近地层湍流探测系统  19-22
  3.2 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22-25
    3.2.1 地表辐射数据处理  22-23
    3.2.2 涡动相关系统资料处理  23-25
  3.3 不同坐标旋转方法的应用与对比  25-30
    3.3.1 不同旋转方法热通量比较  25-26
    3.3.2 不同校正方法C0_2通量比较  26-28
    3.3.3 PF 方法对垂直速度的校正效果  28-30
4 塔中湍流统计特征  30-61
  4.1 平均场特征  30-34
    4.1.1 风速风向  30-32
    4.1.2 气温、气压、水汽  32-33
    4.1.3 天气现象  33
    4.1.4 大气稳定度  33-34
  4.2 湍流强度分析  34-40
    4.2.1 湍流强度  34-36
    4.2.2 湍流强度与风速  36-37
    4.2.3 湍流强度与稳定度  37-39
    4.2.4 湍流强度与沙尘暴天气  39-40
  4.3 湍流脉动的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  40-48
    4.3.1 稳定层结  41-44
    4.3.2 近中性层结  44-46
    4.3.3 不稳定层结  46-48
  4.4 湍流方差的相似规律  48-56
    4.4.1 湍流无因次速度方差  48-54
    4.4.2 湍流温度方差的相似性  54-55
    4.4.3 无因次水汽方差的相似性  55-56
  4.5 湍流摩擦速度和特征温度  56-59
    4.5.1 湍流摩擦速度和特征温度年变化  56-57
    4.5.2 湍流摩擦速度和特征温度日变化  57-58
    4.5.3 湍流摩擦速度和特征温度与稳定度关系  58-59
  4.6 本章小结  59-61
5 塔中近地层湍流通量特征  61-75
  5.1 塔中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  61-66
    5.1.1 塔中四季近地面层感热通量、潜热通量的平均日变化特征  62-63
    5.1.2 塔中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变化  63-66
  5.2 塔中动量通量  66-68
    5.2.1 塔中四季动量通量日变化特征  66-67
    5.2.2 塔中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动量通量变化分析  67-68
  5.3 塔中湍流动能和无因次扰动动能  68-71
    5.3.1 塔中湍流动能  68-70
    5.3.2 塔中湍流无因次扰动动能  70-71
  5.4 塔中近地层通量整体输送系数  71-73
  5.5 本章小结  73-75
6 结论与展望  75-77
  6.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75-76
  6.2 展望  76-77
附录  77-81
参考文献  81-87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87-88
后记  88

相似论文

  1. 用于检索的人脸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研究,TP391.41
  2. 风场湍流特性对散状颗粒物风蚀污染的影响研究,X513
  3. 民族面部特征提取及其识别算法研究,TP391.41
  4. 非织造布疵点检测研究,TP391.41
  5. 南海大气边界层湍流结构及输送特征,P732
  6. P2P流媒体特征提取技术研究与实现,TN919.8
  7. 基于二元光学的耦合透镜与阵列天线研究,TN820.15
  8. 基于相位差异法的图像复原技术研究,TP391.41
  9. 基于SST与撞击流的软性磨粒流动力学特性及实验研究,TG664
  10. 大跨悬索桥颤振稳定性的数值计算,U441.3
  11. 海—气动量通量及海洋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分析,P732
  12. 典型黄海平流海雾形成机制的研究,P732
  13.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紫外辐射特征研究,P422.1
  14. 近50年中国降水和温度的统计分析和海洋对其影响初步研究,P468
  15. 居民地的提取与边缘优化,P237
  16. 湍流效应对激光传输质量的影响及改善方法,TN241
  17. 激光束在湍流大气和傍轴光学系统传输性质研究,O436
  18. 均匀各向同性湍流的格子Boltzmann模拟,O357.5
  19. 基于数值模拟的长短叶片混流式水轮机流场研究,TK733.1
  20. 内燃机缸内流动及喷雾过程数值模拟,TK401
  21. 超声速后台阶湍流结构试验及其相关技术研究,V216.7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气象学) > 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 > > 湍流、阵风性和大气中的湍流扩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