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构建研究

作 者: 刘海明
导 师: 谢志忠
学 校: 福建农林大学
专 业: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综合效度 福建省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机制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建立在系统论经济自组织系统的协同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各子系统间协同发展,从而达到1+1>2的效果。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重视各次区域的发展机会的公平和平等,重视个次区域间协同配合,各产业间协同,从而形成经济的自组织系统,最终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在研究了福建省各地市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特点,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评价福建省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了福建省九地市间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析了影响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因素,通过对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问卷调查分析,提出了适合福建省省情特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观点借鉴各国各地区的具体发展实践的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各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命题的提出。首先提出了选题的现实背景,提出选题的目的,总结选题的意义,接着回顾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动力发展机制研究、协同理论的研究动态,并从产业间协同发展、城市协同发展、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和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来评述协同理论的运用,指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问题以及目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不足之处;然后对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协同发展等概念界定,最后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描述。这是本文第一章的内容。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首先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接着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了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关系,并通过对福建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分析,结合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成熟度实证分析;紧接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了福建省2000年到2009年十年的数据,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综合效度进行评价分析,进一步通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投入冗余度等指标的分析,总结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的经验,为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的建设提供借鉴。这在本文第二章到第五章的内容。第三部分构建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依据福建省省情以及实证分析结果,设计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政策,其中包括转移支付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最后构建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通过组建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委员会并执行区域利益协调方式和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释放生产力,最终实现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这在文中是第六章的内容。本文主要得到的结论有:1.福建省各地市经济差距不断拉大,中心城市发展滞后、产业聚集不突出、城乡差异大等诸多问题。通过九地市经济协同发展,可以缓解福建省各地市经济差异越来越大的局面。2.福建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存在劳动力冗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产值结构、资产结构、就业结构渐趋合理;第三产业资产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有待提高。3.莆田、三明、南平、宁德由于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而使得协同发展技术效率提升。全省只有龙岩的纯技术效率提升,源于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加强,投资规模的不断提升。泉州、漳州、南平应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以提升纯技术效率。4.影响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原因分析有三:一、福州、厦门、泉州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空间辐射能力不足;二、产业间联系较弱,产业集聚不突出;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的改变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5.认清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起主导作用,市场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起基础作用。产业联动是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产业联动是介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中间性网络组织,通过正式的契约关系或者非正式的各种联系,实现产业间各种要素的交换和流动,促进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4
1 引言  14-32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4-15
    1.1.1 选题的背景  14
    1.1.2 选题的意义  14-15
  1.2 理论回顾与述评  15-27
    1.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15-17
    1.2.2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综述  17-20
    1.2.3 协同发展理论的研究综述  20-25
    1.2.4 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5-26
    1.2.5 目前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不足之处  26-27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27-31
    1.3.1 选题的目的  27
    1.3.2 研究方法  27-28
    1.3.3 研究内容  28-30
    1.3.4 概念界定  30-31
  1.4 主要创新点  31-32
2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32-48
  2.1 福建省概况  32
  2.2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宏观背景  32-33
  2.3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  33-35
    2.3.1 发展战略的演进  33-34
    2.3.2 协同发展的实践  34-35
  2.4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  35-36
    2.4.1 两岸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  35
    2.4.2 中央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35-36
    2.4.3 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  36
    2.4.4 福建省具有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36
  2.5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36-38
    2.5.1 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挤压  36-37
    2.5.2 外资和台商的市场方向转变  37
    2.5.3 金融危机对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压力大  37-38
  2.6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38-42
    2.6.1 各地市地区生产总值差异大,经济总体发展不协调  38
    2.6.2 基础建设重复布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38-39
    2.6.3 区域过度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39
    2.6.4 区域经济协作领域狭窄,且效果不佳  39-42
  2.7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42-48
    2.7.1 历史因素  42
    2.7.2 自然因素  42-44
    2.7.3 政策因素  44
    2.7.4 行政因素  44-45
    2.7.5 社会因素  45-48
3 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评价分析  48-60
  3.1 福建省区域经济总量和结构分析  49-51
  3.2 区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模型  51-52
  3.3 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的实证分析  52-58
    3.3.1 第一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53-54
    3.3.2 第二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54-56
    3.3.3 第三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  56-58
  3.4 本章小结  58-60
4 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分析  60-72
  4.1 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现状  60-61
    4.1.1 福建省九地市差距不断扩大  60-61
  4.2 模型选择与指标选择  61-63
    4.2.1 模型的选择  61-62
    4.2.2 指标的选择  62-63
  4.3 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实证分析及结果讨论  63-66
    4.3.1 DEA-BCC 实证结果分析  63-64
    4.3.2 Malmquist 指数法实证结果分析  64-66
  4.4 影响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综合效度原因分析  66-67
    4.4.1 福州、厦门、泉州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空间辐射能力不足  66
    4.4.2 产业间联系较弱,产业集聚不突出  66-67
    4.4.3 转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局面  67
  4.5 深化福建省九地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67-72
    4.5.1 加快产业集聚,加大产业间的联系  67-68
    4.5.2 加强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各地市之间经济协同发展  68
    4.5.3 加快城镇化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转移农业劳动力  68-72
5 构建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  72-83
  5.1 认清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体  72-73
    5.1.1 政府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72-73
    5.1.2 市场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起基础作用  73
  5.2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产业协同  73-77
    5.2.1 产业集聚是产业协同发展的目标  73-75
    5.2.2 产业联动是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形式  75-77
  5.3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  77-79
    5.3.1 组建区域利益协调机构——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委员会  77
    5.3.2 区域利益协调方式——补偿机制和约束机制并存  77-78
    5.3.3 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协作机制  78-79
  5.4 福建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区域政策设计  79-83
    5.4.1 福建省区域政策设计的目的  79
    5.4.2 转移支付政策  79-80
    5.4.3 税收政策  80-81
      5.4.3.1 税收优惠政策  80-81
    5.4.4 金融政策  81-83
6 研究结论及研究局限  83-85
  6.1 研究结论  83-84
  6.2 研究局限  84-85
参考文献  85-89
致谢  89-90
附件  90

相似论文

  1.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与重庆经济发展研究,F127
  2. 扩展与深化中俄农业合作的战略与对策研究,F351.2
  3. 区域经济法基本问题研究,F127
  4.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5. 黑龙江省建设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研究,F127
  6. 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F249.2
  7. 哈大齐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工业走廊建设协调发展研究,G719.2
  8. 广西“两区一带”区域经济差异研究,F127
  9.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商务英语人才知识结构需求,H319
  10. 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592
  11. 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G719.2
  12. 区域金融集聚机制研究,F832.7
  13. 金融危机后云南省与东盟双边贸易的发展研究,F752.7
  14.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F127;F224
  15. 沈阳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F127;F224
  16.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研究,F127
  17. 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物流需求的影响研究,F259.27;F224
  18.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问题研究,F127
  19. 产业集群下环渤海港口物流的布局优化研究,F259.2
  20. 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条件与前景,F742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