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体系完善

作 者: 郝紫茜
导 师: 易守宽
学 校: 云南财经大学
专 业: 社会保障
关键词: 失地农民 以人为本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就业促进
分类号: F323.8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5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一情况下,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且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如果强制性的过度发展城市化,那么将会违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不但无法真正实现发展,还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失地农民群体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产生的必然。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产生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质与根本不在于现代化进程中让失地农民失去了什么,而在于让他们得到了怎样的补偿与保障,在于如何让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得以延续与发展。西方一位哲人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农民与土地血脉相连。土地能够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失地农民在非自愿失去土地之后,未得到合理的安置与补偿,未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救助,甚至有失地农民在被征地的过程中,受到威胁恐吓甚至殴打。这样一些“非人本”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合法权益,使征地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许多失地农民的基本人权尚得不到保障,更不用说生存与发展。追溯其根源,城市化只是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现实基础,而尚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与并不科学合理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过低的补偿标准与安置措施,才是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在过去的十年中,学术界对失地农民问题展开了积极地讨论,围绕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的研究也不断增多。从2000年开始,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就已经展开了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地方政府秉承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作为长期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却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唯利”或“非人本”的现象与行为。尤其是在失地农民问题的领域,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事件层出不穷,这不得不引起人深思。“以人为本”不仅是我党提出的重要核心思想,同时也是我国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这样一个“非人本”行为猖獗的时期,重拾人本思想,并将其真正贯彻实施,是及时且必要的。因此,本文试从人本思想的角度出发,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出路。基本思路如下:首先提出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明确界定何为社会保障、失地农民以及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基础概念,再进一步分析失地农民产生及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根源;继而,借鉴国内外部分地区的先进实践经验,通过对我国传统人本思想、近现代人本思想发展状况的概述,发现人本思想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之间的清晰线索,在云南省昆明市的案例调查基础上,最后得出结论——从人本思想的角度出发,尊重人民的意愿,听取人民的意见,真正想民之所想,满足人民之所需,才能在多方面促进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体系的完善,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引言  11-18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11-14
    一、“人本”思想与“非人本”现实的矛盾  11-12
    二、“人本”思想在政策法规中的最新体现  12-13
    三、失地农民问题与“人本思想”的提出  13-14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展望  14-16
    一、相关文献综述  14-16
    二、相关文献展望  16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8
    一、研究思路  16-17
    二、研究方法  17-18
第二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的理论基础  18-25
  第一节 社会保障基础理论  18-19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18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  18-19
  第二节 失地农民概念与失地农民问题的产生  19-25
    一、失地农民的成因  20-21
    二、失地农民的概念  21-22
    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概念  22
    四、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  22-25
第三章 从我国人本思想,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25-30
  第一节 我国人本思想概述  25-28
    一、我国传统人本思想概述  25-26
    二、我国近代人本思想概述  26-27
    三、我国当代人本思想概述  27-28
  第二节 我国人本思想,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启示  28-30
    一、从人本思想内涵中,发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要义  28-29
    二、从我国人本思想中,发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功能  29-30
第四章 国内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实践  30-38
  第一节 国外部分国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先进经验  30-32
    一、国外部分国家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措施  30-31
    二、国外部分国家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措施  31-32
  第二节 我国部分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积极探索  32-35
    一、上海“弹性”模式  32-33
    二、成都“层次”模式  33-34
    三、重庆“商业保险”模式  34-35
  第三节 我国部分地区失地农民就业促进的积极探索  35-38
    一、杭州模式  35-36
    二、中山模式  36
    三、黄鹤模式  36-38
第五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案例研究——基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调查  38-49
  第一节 昆明市基本市情  38-39
    一、地理位置及区位优势  38
    二、辖区面积及人口构成  38-39
    三、人均收支及经济发展  39
    四、社会保障及就业情况  39
  第二节 昆明市失地农民基本情况调查  39-44
    一、昆明市失地农民总体情况概述  39-41
    二、案例调查一,以昆明市盘龙区金星社区为例  41-42
    三、案例调查二,以昆明市五华区西坝新村为例  42-43
    四、案例调查三,以昆明市西山区明波村为例  43-44
  第三节 昆明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概述  44-46
    一、昆明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44-45
    二、昆明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45-46
  第四节 昆明市失地农民就业促进概述  46-49
    一、昆明市失地农民就业促进现状  46-47
    二、昆明市失地农民就业促进存在的问题  47-49
第六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体系完善  49-63
  第一节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总体框架探索  49-52
    一、人本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建设目标与原则  49-51
    二、人本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总体框架  51-52
  第二节 政府在失地农民问题中应发挥的作用  52-55
    一、将“人民的幸福感与满意度”纳入政绩考核的指标  53-54
    二、将“维持人民的生活质量不下降”作为征地补偿最低标准  54
    三、将“保障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纳入征地审批必须遵循的原则  54-55
    四、将“依法征地、依法补偿”作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要件  55
  第三节 失地农民基本保障机制  55-60
    一、为保障最困难失地农民生存权益的最低生活保障  56-57
    二、以不同年龄层次为基础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障  57-58
    三、以广覆盖为目标的失地农民医疗保障  58-60
  第四节 失地农民发展保障机制  60-63
    一、针对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服务  60-61
    二、适合失地农民自身特点的就业培训  61
    三、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  61-63
第七章 结论  63-65
参考文献  65-68
致谢  68-7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70

相似论文

  1. 一元主导下的多维和谐,D61
  2.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3.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叙事研究,G222
  4.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东南沿海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422.6
  5. 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6.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F272
  7. 浙江省瑞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F327
  8.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困惑与引领路径研究,G641
  9.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10. 论实践标准的与时俱进性,D61
  11. 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D648
  12. 儒家民本思想及其现代诠释,D092
  13. 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研究,D61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研究,G641
  15. “以人为本”理念下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F299.27
  16. 吉尔曼治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G640
  17. 产品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观念及内容,TB472
  18. 失业保险制度与其就业促进功能研究,F842.6
  19. 世博文化情景下“以人为本”的服装设计研究,TS941.2
  20. 以人为本与大连城市软实力提升研究,F299.27
  21. “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商业会展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525.2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村社会保障、福利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