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在阳虚质辨识及疗效评估中的运用探讨

作 者: 张锦祥
导 师: 杨志敏
学 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西医结合
关键词: 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 阳虚质 体质辨识 疗效评估
分类号: R2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由1950年自日本传入我国至今已经历了60年,但由于测量系统及判读方法一直未得以完善,导致在临床的运用中遇到不少的障碍,并逐渐局限于实验室研究。经俞云教授改良后,该测量法得以重新回归临床,并在针灸治疗癌症、内分泌疾病、五官科疾病等中起到了病情评估和治疗指导的作用,但是该方法对于中药处方的指导、用药后临床疗效评估、某些疑难疾病特性的固有特性研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甚少。再者,中医界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医量化的道路,但一直是借用现代医学的手段为中医的某些概念和方药寻找客观的解释。经改良后的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却能摆脱现代仪器的束缚,从经络热敏这种属于中医经络特性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解释,当能为中医的量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故本研究以阳虚质作为载体对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在阳虚质的辨识及疗效评估等领域进行初步探讨,为该测量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一些数据支持。目的:通过对阳虚体质以及其余非阳虚体质人群经络热敏特性的观察,初步探讨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在体质辨识领域中的作用;通过对阳虚质人群中药干预后各疗效组的经络热敏计量指标的观察,初步探讨该测量法在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在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方法的稳定性研究以及其在体质辨识领域的运用探讨中,选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前者主要针对7例平和质受试者十天之间各穴点的测量值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上下午之间各穴点的测量值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后者主要针对阳虚质、痰湿质、阳虚兼痰湿质以及平和质共87例受试者,对中位数、最大值、方差、各穴点测量值、各穴点不均衡指数、膏肓测量值、热敏降低穴点出现率、不均衡穴点出现率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前6种指标行秩和检验,后2种指标用卡方检验);再以阳虚质转化分及阳虚质转化分/平和质转化分比值作为疗效评价标准,对纳入中药干预的29例阳虚质受试者其阳虚质特异性热敏计量指标进行干预前后配对比较,并初步探讨阳虚质转化分/平和质转化分比值能否作为阳虚质疗效评价指标之一。结果:1、7例平和质受试者十天之间各穴点的测量值以及上下午之间各穴点的测量值,结果均未提示显著差异(P>0.05),初步提示该测量方法具有稳定性及可重复性。2、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在体质辨识中的运用探讨提示:在对中位数、最大值、方差、各穴点测量值、各穴点不均衡指数、膏肓测量值、热敏降低穴点出现率、不均衡穴点出现率等计量指标进行各体质组间的分析时,结果初步提示上述8组计量指标能在平和质与三种纳入的偏颇体质之间作出区分;而总体中位数、总体最大值、热敏降低穴点出现率(肾俞、膀胱俞、胆俞、中膂俞)、特异性穴点测量值(大肠俞等13对穴点)、不均衡穴点出现率(肾俞)、特异性穴点不均衡指数(肾俞、太溪)共6组指标能在阳虚质-痰湿质之间作出区分;不均衡穴点出现率(冲阳)在阳虚质-阳虚兼痰湿质之间作出区分;在热敏降低穴点出现率(肾俞、膀胱俞、胆俞)、特异性穴点测量值(冲阳)在痰湿质-阳虚兼痰湿质之间作出区分。阳虚体质经络热敏特性为:总体中位数、总体最大值、总方差指标数值均较平和质大。大部分穴点测量时间最长>20秒,测量时间最长的穴点为脾俞(200秒)、肾俞(133秒)、膀胱俞(92秒)、足临泣(90秒)、太溪(90秒)、白环俞(84秒);阳虚质特异性热敏降低测量穴点为:大肠俞、合谷、督俞、膈俞、小肠俞、胆俞、膀胱俞、京骨、大陵、公孙、申脉、太溪、足临泣共13对穴点;阳虚质特异性热敏降低穴点出现率涉及肾俞(68.97%)、膀胱俞(68.97%)、脾俞(65.52%)、列缺(48.28%)、胆俞(37.93%)共5对穴点。大部分穴点不均衡指数值最大可>20,不均衡指数最大的穴点为脾俞(192)、太冲(103)、太溪(81)。阳虚质特异性不均衡穴点为:肾俞、太溪;阳虚质特异性不均衡穴点出现率涉及肾俞(62.07%)、京骨(55.17%)、脾俞(51.72%)共3对穴点。主要涉及经络:督脉,肾经、膀胱经、脾经。另外,痰湿质主要涉及经络为:脾经、胃经、三焦经、任脉。阳虚兼痰湿质主要涉及经络为:督脉、肾经、胃经、脾经。3、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在疗效评估的运用探讨初步提示:以阳虚质转化分作为疗效评价标准所进行的干预前后对照分析中,有效组总体中位数、总体最大值、总方差、阳虚质特异性穴点测量值(小肠俞、胆俞、膀胱俞、京骨、申脉、太溪、公孙、足临泣)、阳虚质特异性热敏降低穴点出现率、阳虚质特异性穴点不均衡指数(肾俞、太溪)、阳虚质特异性不均衡穴点出现率、鸠尾及膏肓总体测量值数值改善;若以阳虚质转化分/平和质转化分比值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时,显效组、有效组上述指标亦得到改善。以阳虚质转化分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时,无效组在阳虚质特异性穴点测量值(督俞、公孙、太溪)改善(P<0.05),但以阳虚质转化分/平和质转化分比值进行对照分析时,无效组上述穴点测量值干预前后不再有显著差异性(P>0.05)。另外,以上述两种疗效评价指标进行对照分析,阳虚质特异性穴点测量值(大肠俞、合谷、膈俞、大陵)、气海测量值在各疗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疗效的改善可能与部分经络热敏计量指标的改善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且由以上初步探索的结果看,以阳虚质转化分/平和质转化分比值作为阳虚质疗效评价指标似较阳虚质转化分更客观的反映疗效情况。结论: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对阳虚质与其余体质在经络热敏特性的角度上能作出有效区分,并在阳虚质中药干预后的疗效评估中显示出一定的辅助评价作用。另外,经络热敏特性的改善与临床疗效的改善具有相关性,提示该法可作为中医体质辨识以及疗效评估的一种新的辅助方法。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解毒散结汤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的相关性研究,R259
  2. 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定量分析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R581.1
  3. 阳虚和阴虚体质与红细胞及血小板指标的关系,R229
  4. 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强直性脊柱炎的短期临床研究,R593.23
  5. 雷公藤多甙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R593.23
  6.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探讨及抗抑郁治疗效果评估,R749.4
  7. 运用经络知热感度测量法探讨气虚质人群的经络体质特性,R229
  8. 经络检测仪测量不同人群的穴位电阻差异性分析,R229
  9. 尿道测压技术在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分析,R697.3
  10. 亚健康阳虚质人群电子扫描功能检测的特点分析,R255
  11. 苍牛防己黄芪汤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评估,R259
  12. 经筋手法治疗阳明经筋型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评估,R274
  13. 新辅助化疗在进展期消化道肿瘤中的疗效评估,R735
  14. MR扩散加权成像在系统性淋巴瘤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中应用的初步研究,R733.1
  15. 超声影像在深静脉血栓诊疗中的临床应用,R543.5
  16. 中文版RMDQ下腰痛量表的研制,R68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评估体系的临床应用研究,R687.4
  18. CT灌注成像在肺癌分型及化疗疗效评价的初步研究,R734.2
  19. 慢性便秘患者报告临床结局(PRO)评估量表的研制和考评,R256.35
  20. 耳穴治疗腰痛的临床评估与机理研究,R24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一般病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