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研究
作 者: 项雪辉
导 师: 王家伦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教育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堂目标 目标设计 课堂教学 目标体系
分类号: G63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4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新课标”提及的语文课程目标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来达成,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本文首先从理论上介绍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与性质,设计目标的基本条件。然后,分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现状:泛目标教学;无目标教学;追求表面形式,忽视实际教学效果等。紧接着挖掘出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源:对新课程主要理念出现了多种理解;对“三维目标”的曲解;教学中示范性操作与实际的差距;未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现状。针对这些问题的症结分别从文本阅读、作文教学、口语交际三种类型的课堂作了力所能及地分析,提出了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策略,以确保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8 绪论 8-16 一、研究缘起 8-9 二、研究方法 9-10 三、理论支撑 10-12 四、文献综述 12-16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16-29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16-19 一、明确概念 16-18 二、教学目标不等同于课程目标 18-19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价值与性质 19-22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 20-21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性质 21-22 第三节 制订有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 22-28 一、目标制定的依据 23-24 二、目标设计的原则 24-25 三、目标的有效表述 25-28 本章小结 28-29 第二章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实施现状与原因分析 29-41 第一节 教师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29-32 一、无目标教学 29-30 二、泛目标教学 30-31 三、非正确表述 31-32 第二节 原因分析 32-40 一、对新课程主要理念的多种理解 32-34 二、对“三维目标”的曲解 34-36 三、示范性操作与实际的差距 36-38 四、未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现状 38-40 本章小结 40-41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 41-57 第一节 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41-47 一、案例分析 41-43 二、目标设计探讨 43-44 三、初中三年文本阅读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体系设计 44-47 第二节 作文教学课堂目标设计 47-51 一、案例分析 47-48 二、目标设计探讨 48-49 三、初中三年作文教学“知识与能力”目标体系设计 49-51 第三节 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51-56 一、案例分析 52-53 二、目标设计探讨 53 三、初中三年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目标体系设计 53-56 本章小结 56-57 结语 57-58 参考文献 58-61 附录 61-63 附录一: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61-62 附录二: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62-63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63-64 后记 64-65
|
相似论文
-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 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改革,G633.3
- 初中语文教学多媒体运用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G633.3
- 高校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G642.4
-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G633.55
- 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G633.67
- 高中世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运用探析,G633.51
- 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综合课教学设计,H195
- 意境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G633.3
- 论对外汉语教师的主动性,H195
- 对外汉语课堂中学生对非语言符号接收效果的考察与分析,H195
- 职高英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应用,G633.41
- 美国小学基于任务型教学的“三动化”汉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H195
- 大学生活动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及应用,G641
- 基于录像分析下的初中教师代数课堂有效教学语言的策略研究,G633.6
- 株洲市城市林业建设目标体系研究,F326.2
- 工程项目目标优化研究,F284
- 论科学实施德育的路径,D648
- 项目课程视角下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结构及形成策略,G712.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汉语语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