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虚拟社群成员之知识分享行为剖析

作 者: 张心哲
导 师: 李双龙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虚拟社群 知识分享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因特网(Internet)(?)的蓬勃发展促使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y)快速成长。Hellerstein在1985年发现,用户会透过计算机中介传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与他们的朋友联系:他们将网络世界视为一个小区,并将网络世界当城市社会关系的基础。许多人参与虚拟社群是因为寻找信息来解决生活的问题,因此虚拟社群若没有丰富的信息内容,其存在价值将是受限的。因此,虚拟社群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增进社群成员的知识分享意愿[1](Chiu et al.,2006)。在此动机下,本研究整合社会资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不同层面,探讨虚拟社群中影响个人知识分享意愿的因素。过去的的研究发现,使用者会在电子布告栏(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台湾大学学网架设的电子布告栏(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批踢踢实业坊(telnet://ptt.cc,后文简称批踢踢)电影板(movie)的使用者,研究目的是想要了解,有哪些因素影响该虚拟社群成员编撰文章分享电影相关知识与信息的意愿。本研究从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 SCT)与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SET)出发,提出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互动连结」、「信任」、「认同」与「共同远景」,以及社会交换论中的「编撰心力」、「互惠」与「乐于助人」等,总共七个因素来探讨对批踢踢电影板成员的知识分享意愿之影响。本研究透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共回收了122份问卷结果,并使用SPSS与SmartPLS来进行资料的分析,以验证研究的假说。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互动连结」、「信任」与「认同」对知识分享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共同远景」是影响社群成员知识分享意愿的因素。此外,社会交换中的「编撰心力」、「互惠」与「乐于助人」显著影响知识分享意愿。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5
目录  5-6
第一章 绪论  6-18
  1.1 研究动机及目的  6-7
  1.2 研究方法及假设  7-15
  1.3 研究对象及思路  15-18
第二章 文献探讨  18-28
  2-1 计算机中介传播与虚拟社群  18-20
  2-2 知识分享  20-22
  2-3 社会交换理论  22-23
  2-4 社会资本理论  23-28
第三章 内容分析  28-54
  3-1 样本数据分析  28-30
  3-2 问卷题项分析  30-49
  3-3 结构模式分析  49-54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54-57
  4-1 学术与实务内涵  54-55
  4-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设想  55-57
参考文献  57-61
附录: 调查问卷  61-65
致谢词  65-67

相似论文

  1. 微博客的虚拟社群及其“人际化”传播分析,G206
  2.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F592.7
  3. 变革型领导对知识分享影响:信任和团队凝聚力为中介,C933
  4. 基于知识管理的澳门海关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F752.5
  5. 网络组织成员间的沟通机制与知识整合关系实证研究,F224
  6. 民营企业员工组织认同及其与工作投入关系研究,F272.92
  7. 布劳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农民工城市融合分析,C916
  8.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乡村社区旅游支持模型研究,F592.7
  9. 团队内部社会网络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F426.4
  10.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民动员研究,D422.6
  11. 拓展人脉还是维护关系,C912.3
  12. 薪酬满意度与反生产行为: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F224
  13.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C912
  14. 员工互惠行为的结构及其相关研究,C913.2
  15. 个人—组织匹配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F272
  16. Wiki社群的社会网络分析,TP399
  17. 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理论在国际商务谈中的应用,F740.41
  18. 网络穆斯林社群社会记忆的建构,C955
  19.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效应及其调适对策——以白水台为例,F590
  20. 叛逆与快乐,J12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