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研究

作 者: 王子鹏
导 师: 王翠英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 异化 分工 交往关系
分类号: A8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市民社会马克思表达社会本质的最基本的概念,也是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原初语境中使用最频繁的概念之一,它是马克思建构历史理论、完成政治经济学批判、展望共产主义的理论前提。但是,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仅很少有人提及,而且在被提及时也往往被当成一个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过渡性概念。其结果,这一概念的地位和意义被严重低估,甚至成了一个消失了的范畴。这一状况表明,要在当下学术语境中呈现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意涵,离不开对市民社会话语线路的梳理,回到概念的起始处,首先搞清楚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和流变。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市民社会的思想渊源。由古典意义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高度合一,逐步发展到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立,最后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手稿中论述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依附政治国家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在继承和批判黑格尔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重构异化理论,运用分工和交换的逻辑,得出了市民社会是与商品经济相联系,是人直接作为市民进行社会交往的形态,是“物质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与物质交往活动的统一体。市民社会诞生于共同体世界,但它在使共同体的社会交往扩大的同时,却带来了共同体的瓦解。此时取代共同体的是,个体所有以私人所有方式存在的“现代市民社会”。在这一社会中,生产资料集中在私有者手中,个体劳动也会转化为私人的雇佣劳动。其结果是现代市民社会“将自动转变成资本家社会”。但是,这只不过是历史上的一个特殊形态而已。它创造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个人之间普遍依赖关系的那一最广泛的分工,其逻辑结果就是超越民族国家框架并终将覆盖整个人类的“普遍交往”以作为其前提同时也是作为其结果的自由人联合(共产主义)。本文最后一部分论述了随着市民社会视角在学理和实践问题上日益受到关注,揭示了市民社会之于现代化进程具有根基价值或不可或缺性。历史的变迁也并不能够抹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代的重大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8
引言  8-9
第一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沿革  9-20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缘起与历史发展  9-15
  二、马克思以前市民社会理论之检视  15-20
第二章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与理论旨意  20-34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0-29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旨意  29-34
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意义  34-40
  一、从理论意义来看  34-36
  二、从现实意义来看  36-40
结语  40-41
参考文献  41-44
后记  44

相似论文

  1. 广东从化参与式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422.6
  2.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3. 从国家农民到社会农民的农民人权嬗变,A811
  4.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5. 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研究,A811
  6.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7. 马克思精神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8. 体育新闻的异化现象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G80-05
  9.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10.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阈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研究,A811
  11.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12. 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B516.35
  13. 弗洛姆幸福观研究,B84-09
  14. 西方消费文化的社会学审视,C913.3
  15.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视角研究,G201
  16. 公允价值应用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F832.51;F224
  17. 并购异化中的会计寻租研究,F271
  18. 梅茹耶夫文化哲学思想研究,G02
  19. 中学教学中对网络文化异化的应对,G434
  20. 高校辅导员职业特性研究,G641
  21. 网络游戏道德问题研究,F49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