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之适应性选择

作 者: 燕方
导 师: 张梓太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法理基础 立法选择
分类号: D92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问题,也是人类必须做出回应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的影响范围已经从单纯的环境领域延伸到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等领域,而且这一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环境问题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将继续得以强化。因此,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必须做出的回应。在这一点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减排义务承担、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资金问题上的矛盾,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特别是美国和欧盟之间)在减排思路与减排路径上的矛盾是国际气候合作中的主要矛盾,对国际气候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起着决定作用。本文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危害性等方面的分析,并就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的立法路径加以比较研究,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的适应性路径,以期为今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的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论述结构如下:第一章是对气候变化概述,首先根据学者对气候变化的定义以及理论界的研究状况,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各种不利影响。第二章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制度的法理基础,我们从关于“适应”内涵的角度,对气候适应性加以理论分析,并指出了适应性气候立法的三大原则。第三章是关于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的路径探究,主要是对个别具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例如日本、欧盟国家以及美国关于气候变化立法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回顾,表明适应性立法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第四章,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选择的具体分析,通过分析适应的地方性差异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现状,进一步对中国气候变化立法的适应性取向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最后结语部分,认为坚持“发展、适应、减缓”并举的理念,适应性立法须研究并合理遵循适应之自然作用规律,反思并重塑人在健康自然生态中得以适应的基本秩序,切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引言  7-8
  一、问题的提出  7
  二、关于研究进展的说明  7
  三、本文研究框架  7-8
第一章 气候变化概述  8-15
  第一节 气候变化的定义  8
  第二节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挑战  8-15
    一、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影响  8-11
    二、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保存关系的影响  11-13
    三、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关系的影响  13-15
第二章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制度的法理基础  15-26
  第一节 关于"适应"的内涵阐述  15
  第二节 关于气候适应性的理论分析  15-18
    一、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  15-16
    二、对气候适应的理解  16-18
  第三节 适应性气候立法的原则  18-26
    一、最脆弱群体优先原则  18-20
    二、可持续性原则  20-23
    三、有效参与原则  23-26
第三章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的路径探究  26-37
  第一节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初实践  26-27
  第二节 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的推进——欧盟的气候变化制度  27-31
    一、第一个《欧洲气候变化计划》阶段——"减缓"主导的碳交易立法和能源立法  27-29
    二、第二个《欧洲气候变化计划》阶段——"适应"展开的多领域制度进程  29-31
  第三节 美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实践——"适应"与"减缓"的分立与协同  31-37
    一、《气候安全法案》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32-33
    二、《气候适应法案》的基本政策及主要内容  33-35
    三、《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35-37
第四章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选择  37-44
  第一节 适应的地方性差异  37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37-39
    一、气候变化使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权的实现面临更大障碍  37-38
    二、气候变化使发展中国家国民生存权与健康权的保障变得更为艰难  38
    三、气候变化问题使发展中国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伴随更大的气候风险  38-39
  第三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立法之制度选择  39-44
    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之概况  39-42
    二、中国气候变化立法的适应性取向  42-44
结语  44-49
参考文献  49-51
后记  51-52

相似论文

  1. 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S162
  2. 小麦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气候效应模拟,S512.1
  3. 福州鼓山马尾松年轮α-纤维素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S791.248
  4. 低碳经济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F205
  5. 海南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P457
  6. 风险预防与应对气候变化研究,D996.9
  7. 国际碳排放贸易兴起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X196
  8.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应对分析,F124;F205
  9. 行政问责制的法理基础及制度构建,D922.1
  10. 基于气候变化的哈尔滨城市公共空间安全应对研究,TU984.113
  11. 论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D925.1
  12.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研究,D923
  13.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研究,D925.2
  14. 论减轻当事人证明责任的法理基础及其制度构建,D925.2
  15.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研究,D925.2
  16.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922.11
  17. 我国民事撤诉制度研究,D925.1
  18. 论刑法干预经济的边界,D924.3
  19. 完善房地产调控的法律思考,D922.181
  20. 重庆市碳排放特征分析与减排对策,X5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