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作 者: 李婧
导 师: 陈开琦
学 校: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专 业: 民商法
关键词: 违约责任 侵权之诉 精神损害赔偿 责任竞合
分类号: D9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违约行为导致相对方遭受到严重的精神损害时,受害方可以提起违约之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一种违约救济方式。从字面上看,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属于违约责任中的一种,但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中还找不到任何支持在违约之诉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对于侵权之诉中能够给予精神损害赔偿救济,不论是在我国民法理论界还是现实的司法实践中都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但随着人们对个人精神利益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因违约而产生精神损害的案件,对于违约之诉是否应当给予精神损害赔偿,成为了长久以来一个备受争议的法律问题。我国学者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可以适用于违约之诉这一问题大多持否定态度,认为精神损害在合同中具有不可预见性,若在违约之诉中支持精神损害赔偿,无疑会给订约当事人增加订约的风险,不利于鼓励交易。另外,违约导致了精神损害,也存在证据与损失估算上的困难,会导致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且针对违约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受害人完全可以在责任竞合的情况下,为了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提起侵权行为之诉,而不必提出违约之诉。笔者对此有不同的意见,认为否定说没有充足的理由,更多地是将限制理由作为禁止的理由。虽然我国的立法文件中没有明文规定违约之诉中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但近年来,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基于对方违约而请求法院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诉讼案件越来越多,法院在遇到这一问题的时候,判决不一,其中大部分案件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而断然否认了当事人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或者选择从责任竞合的角度运用侵权法的规则做出判决。也有法官为个案公平,突破了法律僵化,支持了个别合同之诉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还有选择调解的方式结案以回避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定性。可见,如果我们不能从理论上给出合理的解释与充分的论证,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司法混乱和法官裁量权的滥用。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保护公民的利益、维护交易安全、社会公平正义、防止司法混乱以及促进我国法制建设,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的探讨我国构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运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国内外有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判例和立法现状,同时结合我国的现状,构建我国合同法上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前言  8-10
  一、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  8
  二、选题的文献资料评述  8
  三、研究方法  8-10
第一章 精神损害赔偿的基础理论概述  10-16
  1.1 “精神损害”的界定以及精神损害赔偿概述  10-13
    1.1.1 “精神损害”的界定  10-12
    1.1.2 精神损害赔偿概述  12-13
  1.2 违约损害赔偿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述  13-16
    1.2.1 违约损害赔偿的概念和特征  13-14
    1.2.2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14-16
第二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比较法观察  16-23
  2.1 英美法系  16-18
    2.1.1 英国法  16-17
    2.1.2 美国法  17-18
  2.2 大陆法系  18-19
    2.2.1 法国法  18
    2.2.2 德国法  18-19
  2.3 国际性立法  19
  2.4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现状及司法实践  19-21
  2.5 小结  21-23
第三章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学者观点及评析  23-29
  3.1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学者观点  23-24
    3.1.1 否定说  23
    3.1.2 肯定说  23-24
  3.2 对否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观点的反驳  24-29
    3.2.1 违反可预见性规则,不利于鼓励交易  24-25
    3.2.2 证据与损失估算困难  25-26
    3.2.3 违约与侵权责任竞合制度障碍  26-29
第四章 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29-37
  4.1 精神损害赔偿限于特定合同类型  29-32
    4.1.1 以精神利益为目的的合同  29-30
    4.1.2 违约导致具有人格利益因素的特定物品永久性毁损或灭失的合同  30-31
    4.1.3 重要纪念日服务合同  31
    4.1.4 对人生和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合同  31-32
  4.2 对违约精神损害进行赔偿的限制  32-37
    4.2.1 可预见性原则限制  32-33
    4.2.2 精神损害程度上的限制  33-34
    4.2.3 减轻损失原则限制  34
    4.2.4 过失相抵原则限制  34-35
    4.2.5 约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  35
    4.2.6 不可抗力的限制  35-37
结论  37-38
参考文献  38-40
致谢  40-41
个人简历  41

相似论文

  1. 因合同违约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问题研究,D923
  2. 错误出生的侵权责任研究,D923
  3. 物的瑕疵给付责任研究,D923
  4. 买卖合同中物之瑕疵担保责任研究,D923.6
  5. 我国知识产权领域请求确认不侵权之诉研究,D925.1
  6. 论旅游合同中旅行社的附随义务,D923.6
  7. 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研究,D923
  8. 电网企业民事责任研究,F426.61
  9. 美国专利确认之诉诉讼要件理论研究,DD915.2
  10. 知识产权确认不侵权之诉案例研究,D923.4
  11. 建设工程施工中转包的规制,D923.6
  12. 侵权法上惩罚性赔偿规则探讨,D923.8
  13.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的适用研究,D923
  14. 论合同法中的可预见规则,D923.6
  15. 我国产品责任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D923.8
  16.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D923
  17. 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D923
  18. 构建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问题探讨,D923
  19. 第三人侵权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竞合研究,D923
  20. 旅游合同关系中旅行社责任之研究,D923.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民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