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印度神话的嬗变

作 者: 于睿寅
导 师: 卢丽安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纳拉扬 拉什迪 印度神话 第三空间 想象的家园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印度神话为现代印度英语作家文学创作的形式、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原型。本文选取哈罗德·布卢姆在《西方正典》附录书单中推荐的两本印英小说——R.K.纳拉扬的《向导》和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之子》作为研究文本,并结合印度经典神话及其文学,借助古代印度史诗、神话、哲学和宗教的文本和知识,细析小说中丰富的神话元素。论文将首先以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成书过程及叙事特点为范例,从叙述者-抄写者模式、叙述者权威等叙事角度分析两部小说对于史诗叙事的模仿及变异。其次,论文将选取伽内什、湿婆、帕华蒂等小说中重要的神话人物,结合他们在印度经典神话中的原型,分析作家在现代政治、社会语境下对其原型的借用、变形及其深意。最后,论文将通过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结合“梵我同一”、“业报轮回”等印度教教义,分析印度神话所颂扬的印度教精神的生存与缺失。纳拉扬和拉什迪分别活跃于印度独立前后,属于两代文化背景迥异的印度作家。通过比较两人在小说中对于印度神话再现的不同策略,也彰显出他们在语言、文化、信仰上的变化与偏差。论文将结合拉什迪“想象的家园”及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等后殖民理论,分析独立后印度的文化、社会及宗教同时接受印度传统及西方影响,形成相异于两者的新特点之过程。另外通过以二人为代表的印度两代作家对于神话、文学策略的不同使用,印度英语文学折射的印度知识分子对于殖民文化的态度变化也得以体现。纳拉扬和拉什迪是两代印度英语作家的代表,同时也是独立前后两代印度人的代表,他们作品中印度神话的嬗变过程,可以借以管窥独立前后印度、印度人及印度教所经历的变化与危机。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4-6
摘要  6-7
Abstract  7-8
Introduction  8-17
Chapter one Epic Narratives: Narrator,Scribe and the Authority  17-28
  Frame Story as an Indian Tradition  17-19
  Narrator Authority: Can the Subaltern Talk?  19-23
  Narration Authority: The Epic to Prevail  23-25
  Narrator,Scribe,Narration: A Reconstructed Triangle  25-28
Chapter Two In the Two Worlds: Archetype and Beliefin Hindu Myth  28-40
  Shiva and Parvathi: Modern Interpretaion of the Deity Couple  28-31
  Saleem and Kali: Myth,Politics and Satires  31-34
  Reversed Growth: Atman,Brahman to Abacadabra  34-37
  How the Myth Ends: Karma,Samsara to Moksa  37-40
Chapter Three Ftom "Third Space "to" Imaginary Homelands"  40-54
  "Imaginary Homelands "in the" Third Space"  40-42
  Third Mode of Narrative: Between Epic and Post-modernity  42-45
  Third Type of Character: Between Myth and Politics  45-47
  Third Path of Belief: Between Religion and Secularity  47-49
  Indian-English Literature:From Recognition to Rebellion  49-54
Conclusion  54-61
Bibliography  61-65

相似论文

  1. 爱德华·苏贾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批判,B712.59
  2. 书写自我,I712.074
  3. 《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叙事空间探讨,I712
  4. 第三空间下的教与学,G645.1
  5. 林语堂的“第三空间”和他的翻译《浮生六记》,H315.9
  6. 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I712.074
  7. 建构在第三空间之上的文化认同—《午夜的孩子》的后殖民主义解读,I561
  8. 戏剧《蝴蝶君》的性别模拟问题研究:一种霍米·巴巴式的解读,J805
  9. 论谷文达创作的文化身份和意识,J205
  10. 《镜花缘》林太乙译本中的杂合现象探究,H059
  11. 论萨尔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之文化混杂性,I561
  12. 杂合与身份,I561
  13. 建构美国黑人出路的新思路,I712
  14. 爱德华.W.索亚的空间理论探索,I712
  15. 《白齿》中的第三空间和流变身份,I561
  16. 温斯顿·史密斯的身份认定—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解读《一九八四》,I561
  17. 构建和谐的第三空间,I711
  18. 萨尔曼·拉什迪作品中对印度历史的重写,I561
  19. 谭恩美《百种神秘感官》中的他者,I712.074
  20. 对杂糅文化身份的追寻,I712.074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