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信息依存语言模型的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

作 者: 曹海红
导 师: 李良炎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信息依存语言模型 当代英语 现代汉语 被动结构 比较研究
分类号: H31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被动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主语为受事的句子。被动结构作为在英语和汉语中广泛应用的句法结构,一直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学界关于被动结构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在不同语种间对被动结构的差异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尚不多见。不同语种间的被动结构形式不同,即使在同一语种内部,表达被动含义的结构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现代汉语被动结构来说,除了规范的被动结构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如无标记被动结构,被动结构中保留宾语的现象,“被……给”结构,“被”后的名词短语不是谓语动词的施事的被动结构以及施事主语被字结构等。而英语中除了“be +V-en”被动结构外还有“get +V-en”被动结构以及其他类型的被动结构。因此对英汉被动结构的对比研究需要借助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理论统一描述,这样的对比才会有可比性。本研究尝试以一种新的形式化语言模型——信息依存语言模型为理论工具,剖析现代汉语和英语被动结构的句法形式,并进行语法、语义、语用层面的比较研究,以探索现代汉语和英语被动结构的共性与差异,能够在实践上为语料库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信息依存语言模型由李良炎(2009)提出,是以认知语法(CG)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在融合短语结构语法(PSG)和依存语法(DG)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面向语料库建设的形式化句法理论。该理论虽然具有形式化特点,但由于强调句法形式化必须符合语言的基本认知结构,因此也可以用于指导语言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汉语中规范的被动结构与英语被动结构在生成过程中都是通过标准句素的嵌套以及语素的省略实现的。其中汉语被动结构中“被”表示受到某种影响,可以是一个事件或状态受到另一事件或状态的影响,也可以是一个主体受到与之相关的某事件或状态的影响。英语被动结构通过“be/get + V-en”形式表达了某种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被动结构的共性和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句法上二者通过句素的嵌套以及相关语素的省略实现,在语料库中调查发现有施事出现的被动结构占的比重较小。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三点。首先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被动结构相对于英语有其多样性,表现出较高的能产性。其次英汉有施事出现的被动结构中的标准句素的数量不同,汉语中有两个标准句素,英语有三个标准句素,在结构的生成过程中的操作有细微差别。最后表达完整的被动含义的结构有差异。汉语用“O<[被>V]”而英语使用“O <[be >V-en]”和“be <[by >S]”表达完整的被动含义。语义上,句素的嵌套等操作改变了句子的焦点结构,导致所述重点与其主动结构不同。通过对语料的语义色彩进行确定发现汉语中的带有贬义的,不愉快的被动结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英语的。在语用效果上,被动结构的生成改变了焦点结构,实现其语块价值。当施事短语出现时,二者的焦点序列存在差异,汉语的焦点序列为“施事→行为”,英语的焦点序列为“行为状态→施事”,从而导致二者在语言具体使用中重点的不同。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动机与研究的主要问题,其理论及实践意义所在,所采用的方法,数据来源以及本文的组织结构。第二章从句法,语义语用、认知以及英汉对比方面回顾了前人关于英汉被动结构的研究。第三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信息依存模型,信息依存语言模型及其关于现代汉语无标记被动结构的描述。第四章在分别形式化描述英语和汉语被动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语料的调查分析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LIST OF ABBREVIATIONS  10-11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15
  1.1 BACKGROUND AND QUESTIONS OF THE STUDY  11-13
  1.2 OBJECTIVE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13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RESOURCES  13-14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14-15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15-25
  2.1 DEFINITIONS OF RELEVANT TERMS  15-18
    2.1.1 Definition of voice  15-16
    2.1.2 Definition of passive  16
    2.1.3 Classification of Mandarin and English passive construction  16-18
  2.2 OVERVIEW OF PREVIOUS STUDY ON PASSIVE CONSTRUCTION  18-23
    2.2.1 From syntactic perspective  18-20
    2.2.2 From semantic and pragmatic perspective  20-21
    2.2.3 From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21-22
    2.2.4 Comparative study of Mandarin and English passive construction  22-23
  2.3 COMMENTARY  23
  2.4 SUMMARY  23-25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FORMATION DEPENDENCY LANGUAGE MODEL  25-35
  3.1 INFORMATION DEPENDENCY MODEL (IDM)  25-28
  3.2 INFORMATION DEPENDENCY LANGUAGE MODEL (IDLM)  28-33
    3.2.1 The primary unit of language  28-29
    3.2.2 Standard tagmeme  29
    3.2.3 Derivational tagmeme and complex sentence  29-31
    3.2.4 Pragmatic motivation for tagmeme transformation  31-33
  3.3 IDLM ANALYSIS OF MANDARIN UNMARKED PASSIVE CONSTRUCTION  33-34
  3.4 SUMMARY  34-35
CHAPTER FOUR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S BASED ON IDLM  35-55
  4.1 IDLM FORMALIZATION OF CHINESE PASSIVE CONSTRUCTION  35-45
    4.1.1 IDLM formalization of normative passiv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35-38
    4.1.2 IDLM formalization of Chinese non-normative passive construction  38-45
  4.2 IDLM FORMALIZATION OF ENGLISH PASSIVE CONSTRUCTION  45-49
    4.2.1 IDLM formalization of “be + V-en” passive construction  45-48
    4.2.2 IDLM formalization of “get +V-en” passive construction  48-49
  4.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PASSIVE CONSTRUCTION AND ENGLISH PASSIVE CONSTRUCTION  49-52
    4.3.1 From the syntactic aspect  49-51
    4.3.2 From the semantic aspect  51-52
    4.3.3 From pragmatic aspect  52
  4.4 SUMMARY  52-55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5-57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55-56
  5.2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WORKS  56-57
ACKNOWLEDGEMENTS  57-59
REFERENCES  59-63
APPENDIX  63-79
  A. SEMANTIC FEATURES OF CHINESE PASSIVE CONSTRUCTIONS RETRIEVED FROM CCL  63-71
  B. SEMANTIC FEATURES OF ENGLISH PASSIVE CONSTRUCTIONS RETRIEVED FROM COCA  71-79
  C. ARTICLES PUBLISHED DURING M.A. STUDIES  79

相似论文

  1.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2.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3.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4.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5. 艺术体操教学中三种直观教学法的比较研究,G834
  6. 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农民分化比较研究,D663.2
  7. 人教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比较研究,G633.3
  8. 河南省新乡市中学学校美术教学和校外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G633.955
  9. 英国和美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研究,D756.1
  10. “人教版”与“上科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本STS内容的比较研究,G633.7
  11. 现代汉语招呼语研究,H136
  12. 改琦与罗塞蒂女性绘画形象比较研究,J20-03
  13. 中日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综合难度之比较研究,G633.6
  14. 中职物理(通用类)教材的比较研究,G633.7
  15. 中英两国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G633.51
  16. 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助学系统的比较研究,G633.3
  17. 异工同曲论“夕阳”,J624.1
  18. 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的比较研究,J632.32
  19.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演奏版本比较研究,J624.1
  20. 全自动视野检查中正常策略和快速策略的比较研究,R775
  21.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研究,H136.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语法 > 句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