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略论明代官员丁忧制度

作 者: 李维睿
导 师: 龙大轩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史学
关键词: 丁忧 服阙起复 经权 夺情
分类号: K2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官员丁忧制度是儒家凶服丧礼与职官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至明朝,官员丁忧制度日趋完备,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朝通过罢相、设厂制卫等措施进一步强化皇权,而“礼乐制度出自天子”是“融礼于法”的基本指导思想。1平民皇帝朱元璋的个人经历,使得明朝典章制度深深地打上了“实用主义”的烙印。因此,追求高效、廉洁,是职官管理所追求的目标。丁忧制度即是在此背景下改革发展的。夺情之典,则是背“丁忧守制”之儒经的权宜之计。作为广义的“丁忧制度”,其运用在明朝亦具有自身特色。笔者以“制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并将本文分作三个部分,对明代的丁忧(夺情)制度进行考论:第一部分,明代官员丁忧去官守制制度考略。此部分主要从官员丁忧守制的丧服范围、守制的时限、报丧的程序、守制因礼的禁止行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从程序和实体上全面把握明朝丁忧去官守制制度:较前朝,“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的丁忧守制的丧服范围有所缩窄;重保结、严勘合的报丧程序强化了国家对丁忧官员的管理。这正是明代强调行政效率的表现。而守制期间的禁止行为,则体现了礼法结合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明代官员服阕起复复官制度考略。此部分,笔者在明代职官管理制度范畴内对“起复”的用法及词意进行辨析,梳理出官员起复复官制度在程序上分为服满赴部候补听用、复除任职两个步骤,进而对此两步程序分别论证。正因丁忧是官员仕途的自然中断,“同品对调”的复官方式即是重视行政效率以及兼顾官员积极性的良好机制。但同时亦存在原地原职或者升品复官的例外情况,主要出现在阁臣要职、贤能官员以及部分需具备专业技能的官职之间。第三部分,明代官员夺情制度述略。夺情是官员丁艰视事的特殊制度,乃广义的丁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夺情来源于儒家“经权”思想,“经权”是原则性与灵活性合一的结果。金革夺情是先儒反经行权之经典。而在明朝,除遇金革之事而夺情外,股肱要职官员、具备专业技能之官职亦时有夺情之例;其中宣德、正统、景泰年间,吏民奏保夺情、官员间保举夺情盛行,进而衍生出诱挟、夤缘夺情,成为贪恋权位之中低级官员营求夺情之手段。夺情官员虽“居官食禄,与见任不殊”,但亦受丧礼之约束,“乞终制”之惯习及“不从吉”之禁忌体现了“经中有权,权中有经”。总言之,明代丁忧制度特重兼顾行政效率,并以效率优先作为其改革的目标。此是明代丁忧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反经行权之夺情,亦是依固定之情理而启用。“经权”思想,则是一种朴素辩证的思维方法,具有自身的活力。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2
一、明代官员丁忧去官守制制度考略  12-24
  (一) 官员丁忧去官守制的丧服范围  12-14
    1. “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  12-13
    2. “承荫入仕者”丁祖忧  13
    3. “通于人情”之例外  13-14
  (二) 官员丁忧守制的时限  14
  (三) 官员丁忧的报丧程序  14-19
    1. 百官遇丧:从“原籍审核,还报奔丧”到“闻讣即奔”,再到“京官勘合,外官有引”  14-16
    2. 两京官员公差在外的报丧程序  16
    3. 官员赴任遇丧的报丧程序  16-17
    4. 官员报丧程序上重勘合、重保结  17-19
  (四) 官员丁忧守制的禁止行为  19-24
    1. 匿不举丧、诈丧之禁止  19-21
    2. 居丧时参与朝廷祭享吉礼之禁止  21-22
    3. 居丧时释服从吉、筵席作乐、男女混杂、饮食酒肉等忘哀从吉行为之禁止  22-23
    4. 居丧娶妻、妾,别籍异财之禁止  23
    5. 居丧从仕之禁止  23-24
二、明代官员服阕起复复官制度考略  24-35
  (一) 略辨“起复”之意  25-28
    1. “起复”为“夺情”之意  25-26
    2. “起复”为服满赴部候补、听用之意  26-27
    3. “起复”为“服满起复复官”之意  27
    4. 结论  27-28
  (二) 官员服阙赴吏部候补听用  28-29
  (三) 缺官选补,原品调任的复官途径  29-35
    1. 缺官选补程序考  29-30
    2. 服阙复除——原品调任  30-32
    3. 原地原职及升品复官之例外  32-35
三、明代官员夺情制度述略  35-50
  (一) “夺情”的实质及其起源、发展  36-39
    1. 丁忧为“经”,夺情为“权”  36-37
    2. 经书中的“夺情”  37-38
    3. 明前夺情之典概述  38-39
  (二) 明代夺情制度考  39-50
    1. 明朝夺情之概况  39-40
    2. 明朝夺情启用条件  40-46
    3. 孝礼对官员夺情任职的行为约束  46-50
结语  50-52
后记  52-53
参考文献  53-55

相似论文

  1. “春秋决狱”之《公羊传》,D929
  2. 元代丁忧制度研究,K247
  3. 唐代孝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K242
  4. 孟子“反经”之说,B222.5
  5. 张居正阁权研究,K248
  6. 八旗丁忧制度概论,K249
  7. 孟子“中道”思想研究,B222.5
  8. 明朝初期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关系,K248
  9. 明代洮州卫研究,K248
  10. 河北回族家谱研究,K248
  11. 李贽:历史叙述中的形象差异,K248
  12. 明太祖“圣谕六言”演绎文本研究,K248
  13. 晚明苏州民变初探,K248
  14. 明代河西走廊的民族构成及其发展变化,K248
  15. 郑和下西洋的终结,K248
  16. 明代海防卫所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K248
  17. 明代户帖研究,K248
  18. 明代官制中的“左”与“右”,K248
  19. 评述历代牙行法律制度,K248
  20. 明代以来浙江湖州府菱湖镇的交通条件与空间结构,K248
  21. 万历援朝战争初期明日和谈活动的再探讨,K248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明(1368~1663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