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古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作 者: 薛倩
导 师: 吕仁义
学 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古道遗址 子午古道 保护 利用
分类号: K87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前在中国分布有众多的古道遗址,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和内涵的承载者,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考古科研价值、自然生态价值等。蜀道作为穿越秦岭山系的古道,在中国古道系统内具有重要的地位。蜀道中的子午道是其中重要的分支道路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但古道遗址在过去很多年未能引起各方关注,人为及自然因素对古道造成各方面的破坏,导致古道遗址的保护力度薄弱和利用不当的现状。论文第一部分从研究课题的理论背景入手,对中国古道的现状分类方式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中国古道遗址特点的总结,其中详细阐述蜀道在中国古道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各条蜀道的主要路径和历史价值,从而建立起中国古道遗址的系统性框架,为子午道在古道系统中定位。在第三章中对子午道展开全面的历史资料梳理、新旧线路地理区位的比较分析、子午道对秦、汉、唐城市轴线的研究等。第四章对“文化线路”理论深入解读,将其定义和内容解构分析。利用定义概念对子午道进行文化线路的辨识,并明确子午道具有文化线路的特征,确定其是潜在的文化线路遗产。第二部分是对子午古道的保护研究,综合运用之前子午古道和文化线路的理论明确了以“真实性、完整性、动态性和生态性”为保护原则,由纵向分析将文化线路的要素一一分解为不同属性层次的保护内容,由横向区划的方法划定出保护控制的不同区以及不同的保护措施,最后提出在保护子午古道研究专题中的思考。第三部分是对作为潜在的文化线路的子午古道的旅游利用研究。在《文化线路宪章》中明确提出文化线路可适当开展旅游方式的利用,故基于《子午古道——翠微宫旅游开发概念性规划》项目对子午古道的旅游利用进行深入阐述。在依据现状和理论阐述整体思路,构建“一核、两轴、六景区”的布局结构并对景区的布局、线路组织和活动安排提出利用方案。最后阐述在文化线路中保护和利用的一系列关系探讨。鉴于子午古道的文化线路身份尚未确立,本文的落脚点放在通过对潜在性的文化线路子午古道如何保护和利用,以达到可持续的发展,为日后的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提供参考。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绪论  10-14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0-11
    1.1.1 研究背景  10-11
    1.1.2 研究的目的  1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1-12
  1.3 论文研究框架  12
  1.4 名词定义  12-14
2 中国古道遗址综述  14-24
  2.1 中国古道遗址的分类  14-16
    2.1.1 起止地关系的分类  14-15
    2.1.2 开辟性质分类  15
    2.1.3 古道遗址空间分类  15
    2.1.4 古道遗址形成过程分类  15-16
    2.1.5 古道的古今对比关系分类  16
  2.2 中国古道遗址的特点  16-18
  2.3 蜀道  18-24
    2.3.1 蜀道区位  18-19
    2.3.2 各条蜀道简介  19-22
    2.3.3 蜀道的意义  22-24
3 子午道的整体研究  24-36
  3.1 子午道的历史脉络  24-27
    3.1.1 子午道的起源  24-25
    3.1.2 子午道的发展  25
    3.1.3 子午道的鼎盛  25-26
    3.1.4 子午道的衰落  26-27
  3.2 子午道线路分析  27-29
  3.3 子午道沿线的文化遗址  29-30
  3.4 翠微宫的历史脉络  30-32
  3.5 子午道对城市轴线的重要影响  32-36
4 文化线路理论基础  36-44
  4.1 “文化线路”理论发展历程  36-37
  4.2 “文化线路”的概念  37
  4.3 《文化线路宪章》解读  37-40
    4.3.1 对文化线路定义的解读  37-38
    4.3.2 对文化线路内容的解读  38-39
    4.3.3 对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的解读  39-40
  4.4 相关概念辨析  40-42
  4.5 子午古道遗址的文化线路辨识  42-44
5 子午古道的保护研究  44-66
  5.1 保护的现状问题  44
  5.2 子午古道保护原则  44-46
    5.2.1 真实性原则  45
    5.2.2 完整性原则  45-46
    5.2.3 动态性原则  46
    5.2.4 生态性原则  46
  5.3 子午古道保护研究范围  46-47
  5.4 保护内容层次分析  47-60
    5.4.1 自然生态环境层  48-49
    5.4.2 古道工程层  49-52
    5.4.3 建筑遗产层  52-55
    5.4.4 无形文化遗产层  55-59
    5.4.5 历史文化环境的感知层  59-60
  5.5 保护区划及保护措施  60-63
    5.5.1 核心保护区  61-62
    5.5.2 一般保护区  62
    5.5.3 建设控制地带  62-63
    5.5.4 环境控制区  63
  5.6 保护研究的思考  63-66
6 子午古道旅游利用研究  66-88
  6.1 旅游利用价值分析  66-69
    6.1.1 蜀道旅游开发利用比较分析  66-67
    6.1.2 子午古道旅游利用价值分析  67-68
    6.1.3 翠微宫遗址旅游利用价值分析  68-69
  6.2 旅游利用现状及分析  69-74
    6.2.1 旅游发展现状  69-70
    6.2.2 旅游产品现状  70-71
    6.2.3 子午古道地区旅游发展SWOT 分析  71-74
  6.3 旅游利用整体思路  74
    6.3.1 旅游利用的指导思想  74
    6.3.2 旅游利用原则  74
  6.4 旅游发展定位  74-75
  6.5 旅游利用布局分析  75-79
  6.6 旅游线路组织  79-83
  6.7 旅游活动组织  83-84
  6.8 旅游开发利用的观念思考  84-85
  6.9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探讨  85-88
    6.9.1 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关系  85-86
    6.9.2 历史文化真实性与旅游开发创意性的探讨  86-88
7 结论  88-90
  7.1 总结  88-89
  7.2 创新  89
  7.3 讨论  89-90
致谢  90-91
参考文献  91-94
图表目录  94-97
附录 硕士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97
附录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  97

相似论文

  1.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2. 兴城古城保护研究,TU984.114
  3.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4.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5. 2D人脸模板保护算法研究,TP391.41
  6.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7.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8.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9. 非诺贝特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生物利用度评价,R944
  10. 基于距离映射码的安全指纹认证研究,TP391.4
  11. 芦苇基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4.1
  12. 乌贼墨—黄芪合剂缓解化疗副作用研究,R285.5
  13. 废旧聚酯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研究,X791
  14. 论我国农民环境权的保护,D922.68
  15. 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含氯废水的回收利用研究,X786
  16.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17. 水氮耦合对宜宾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及烟叶产质量影响的研究,S572
  18. 公共行政学范式的厘清与界定,D035
  19. 基于Ad Hoc网络技术的野战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TN929.5
  20.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21. 不同处理血粉的营养价值评定及其在肉仔鸡饲粮中的应用研究,S831.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遗址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