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在特征

作 者: 敏涛
导 师: 郑伟宏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逻辑学
关键词: 论辩学说 论议 论挣 坏义 正理
分类号: B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早在《正理经》之前,《遮罗迦本集·论议道轨》就提出了关于论辩的两种形式:论诤和论诘,前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论议”这一新的论辩形式。本文在对这两种文本的比较研究下,深入《正理经》论议、论诤、坏义三个概念内部,着重考察了它们的形成过程。此过程揭示出《正理经》论辩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获取知识、探究真理与论争求胜、非难攻诘这两种因素之间潜在的冲突或张力。这种张力在《正理经》的“论议”概念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其一方面保留了《遮罗迦本集》的论议概念,另一方面却要求凭籍正确的认识方式以探求真理。实际上,《正理经》的论议概念与《遮罗迦本集》中的论议概念,都起源于同一个原型概念——论战。《正理经》定义“论议”概念的做法便是,将论战概念作为模型而随之添加新的属性,以便将之改造成为正理之法下探究真理的友好型论辩概念。然而,所增加的这些属性却并没有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因而《正理经》作者想把论诤和论议对立起来的做法也没有成功。而且,原先从《遮罗迦本集》的论诤和论诘概念转递下来的两个概念,即作为论辩技巧的论诤和坏义,在正理概念的影响下,都发展为维护真理的工具。事实上,《正理经》这三个概念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这一关系带来的经文前后、概念内部的某些含混和矛盾,与正理派所提出的作为方法和工具的正理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这一时期的论争的论辩、论议的论辩及逻辑推论三者都以不同的形式包含在《正理经》之中,使得它作为过渡时期的著作在整体上显得并不统一。本文后面对《正理经》论诤中倒难概念两个维度的探讨,也说明了这一状况。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引言  7-10
第一章 早期论辩学说与正理  10-13
  一、正理一词的早期用法与论辩学说的演变  10-11
  二、正理派正理的内涵与意义  11-13
第二章 《正理经》论辩学说的内容与特点  13-18
  一、早期论辩学说的来源与《正理经》的编纂特点  13-14
  二、《正理经》十六句义中的论辩学说  14-16
  三、《遮罗迦本集》与《正理经》论辩学说的系统比较  16-18
第三章 《正理经》论辩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特征  18-30
  一、论辩概念的两个维度:论辩形式与论辩类型  18-22
    (一) 相关术语的说明  18
    (二) 论辩形式及其划分问题  18-20
    (三) 关于论辩技艺的讨论和两种论辩类型的区分  20-22
  二、《正理经》论议概念中的两条相互冲突的线索  22-25
    (一) 从论辩类型和功用上看作为友好求知型论辩的论议  22-23
    (二) 概念内部所折射出的作为论辩技艺的论议  23-25
  三、《正理经》论诤概念与坏义概念的形成  25-30
    (一) 论诤概念中的表面矛盾  25-27
    (二) 坏义的两种形成方式  27-28
    (三) 晚期正理派提出的四种论辩形式  28-30
第四章 上述问题在"倒难"上的表现  30-37
  一、倒难的两重性  30-35
    (一) 从倒难的发展看其两重性  30-32
    (二) 《正理经》倒难定义的困境  32-35
  二、作为论诤的倒难与作为过失的倒难  35-37
结语  37-38
参考文献  38-40
后记  40-41

相似论文

  1. 《因明正理门论》与《正理滴论》的比较研究,B81-093.51
  2. 《从太和论议看唐代儒、释、道思想的整合》,K242
  3. 儒释道论议与隋唐学术,D092
  4. 本源一心,所异者跡,B948
  5. 闽东地区“释教” 的形成与仪式形态之研究,B948
  6. “四预流支”之研究,B948
  7. 道安与佛教中国化,B948
  8. 罗教与禅宗的修行观比较,B948
  9. 六朝江西佛教及其相关问题研究,B948
  10. 论禅定与心理分析,B948
  11. 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艺术研究,B948
  12. 佛教语言功能研究,B948
  13. 吐蕃时期佛经目录研究,B948
  14. 北魏平城民间佛教信仰心态研究,B948
  15. 《圆觉经》研究,B948
  16. 唐代南宗禅传播研究,B948
  17. 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B948
  18. 印度佛教大帅阿底峡生平及思想研究,B948
  19. 宋恕的佛学思想,B948
  20. 马祖道一禅学思想研究,B948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佛教 > 对佛教的分析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