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民意通道研究

作 者: 毛秋云
导 师: 严励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网络民意 民意通道 民意表达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22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几年,随着网络民意力量的崛起,“网络民意”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官员上网了解民意已成大势所趋,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的每年“两会”期间,网络民意都是“两会”代表们和媒体界最为关注的话题。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也随之越来越多地被开辟为民意表达的渠道,简称为网络民意通道。网络民意通道是人们通过网络传播技术和手段汇聚和表达民意的渠道。网络民意通道不同于现实中的物理存在式的民意传达渠道,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多样化的特点。按照功能的不同,网络民意通道可以划分为政府行政类网站、社区论坛类、新闻网站时评类栏目、博客等自媒体形式等几大类。网络民意通道的普遍开辟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格局,形成了交互的传播新景观。与网下一般民意表达和传统大众媒体的民意表达相比,网络民意表达优势明显。在我国,网络民意表达包括利用互联网基础应用功能、网络媒体、数字娱乐、网上社区等几种方式。按照民意表达的动机不同,网络民意表达还可分为个人意见表达与情感诉求、作为公民参政议政、展开国际交流和对话等类型。网络民意通道是声音的广场和民意的集散地,是社会的“减压阀”,也是党和人民的网络“连心桥”。但是,我们在看到它巨大的现实意义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网络民意通道中存在的群体极化、网络侵权、虚假民意、空有形式等问题,为了实现网络民意通道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网民、政府、媒体和法律部门仍需加倍努力、共同努力,扬其长,避其短,争取实现网络民意通道开辟的完美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10
引言  10-19
  (一) 选题缘起  10-15
    1. 网络民意的崛起  10-12
    2. 草根媒体的兴起  12
    3. 网络时评的勃兴  12-13
    4. 政府对网络的重视  13-15
  (二) 选题意义  15
    1. 实践意义  15
    2. 理论意义  15
  (三) 文献综述  15-18
    1. 研究论著  15-17
    2. 期刊文献  17-18
    3. 网络资料  18
  (四)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18-19
  (五)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9
一、网络民意通道:一个新传播景观的形成  19-26
  (一) 何为网络民意通道  19-21
    1. 网络民意通道的定义  19-20
    2. 网络民意通道的特点  20-21
  (二) 网络民意通道的分类  21-24
    1. 政府行政类网站(电子政府)  21-22
    2. 社区论坛类  22
    3. 新闻网站时评类栏目  22-23
    4. 报网联动类的传统媒体网站  23
    5. 博客、播客、个人网站、QQ空间、即时通信等网络自媒体形式  23-24
  (三) 网络民意通道对传播格局的影响  24-26
    1. 互联网之前的传播格局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  24-25
    2. 网络民意通道的开辟促成了多向、交互传播景观的形成  25-26
二、网络民意表达的优势、方式及类型  26-36
  (一) 网络民意表达的优势  26-28
    1. 与网下一般民意表达相比的优势  26-27
    2. 与传统媒体民意表达相比的优势  27-28
  (二) 网络民意表达的方式  28-32
    1. 互联网基础应用  28-29
    2. 网络媒体  29-30
    3. 数字娱乐  30-31
    4. 网上社区  31-32
    5. 其他  32
  (三) 网络民意表达的类型  32-36
    1. 个人意见表达与情感诉求  32-33
    2. 通过参政议政来表达民意  33-34
    3. 展开国际交流与对话  34-36
三、网络民意通道的现实意义  36-47
  (一) 网络民意通道——声音的广场,民意的集散地  36-40
    1. 案例选取简介  36-37
    2. 案例分析结果  37-40
  (二) 网络民意通道——社会的“安全阀”  40-43
    1. 案例选取简介  40-41
    2. 案例分析结果  41-43
  (三) 网络民意通道——架起政府和人民的“连心桥”  43-47
    1. 样本选取简介  43-44
    2. 样本分析结果  44-47
四、网络民意通道存在的问题  47-53
  (一) 舆情防控机制的缺失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  47-48
  (二) “无章可循”使得网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48-49
  (三) “把关人”缺失使得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滋生  49-50
  (四) 技术性的限制使得网络并非能真正反映民意  50-52
  (五) 管理理念滞后有可能使“通道”沦为虚设  52-53
五、网络民意通道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53-58
  (一) 加强舆论引导,适时引入权威方面意见领袖的声音  53-55
  (二) 网民自觉、行业自律与法律监管相结合  55
  (三) 加快建立网络“把关人”秩序,杜绝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滋生  55-56
  (四) 采取帮扶措施,提高互联网普及程度  56-57
  (五) 建立监督问责机制,避免民意通道沦为虚设  57-58
结语  58-59
注释  59-61
参考文献  61-65
致谢  65

相似论文

  1. 公共事件报道中主流媒体立场与网络民意的错位研究,G206
  2. 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民主价值及路径选择研究,D630.1
  3. 网络执政兴起原因探析,D630
  4. 网络民意的法理学透视,G206
  5. “围脖”·围观·围堵,G206
  6. 从政府公共决策视角探析网络民意,D630
  7. 网络民意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影响研究,D630
  8. 网络民意与网络问政,D630
  9. 《南方都市报》网络民意报道研究,G206
  10. 网络民意表达与司法独立关系之研究,D926
  11. 民意与司法关系研究,D926
  12. 网络民意监督与刑事司法公正,D925.2
  13. 我国网络民意政府回应问题研究,D630
  14. 我国网络民意表达影响因素分析,G206
  15. “躲猫猫”事件跟帖中的网民意见表达,G206
  16. 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G206
  17. 利用网络民意提高组织选人用人公信度研究,G206
  18. 中国网络社区用户特征及动机研究,F49
  19. 网络民意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对策,D630
  20. 论网络民意及其调控策略,G206
  21. 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探析,D630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