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和微乳液共聚合研究

作 者: 司晓慧
导 师: 岳钦艳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丙烯酰胺 反相乳液聚合 反相微乳液聚合 电导率 特性黏度 粒径分布
分类号: TQ316.33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89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imethylDiallylAmmoniumChloride,DMDAAC)和丙烯酰胺(Acylamide,AM)为反应单体,以煤油为分散介质,在反相乳液和反相微乳液两种环境中进行了P(DMDAAC-AM)(Poly-DMDAAC-AM)的制备。在研制过程中,着重考察了体系的组成、聚合方式、反应时间、引发剂、反应温度、添加剂、单体浓度等因素对体系稳定性、反应转化率和产品性质的影响。同时还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透射电镜、热分析仪等多种现代分析仪器对P(DMDAAC—AM)的结构和形貌做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反相乳液条件下,乳化剂的用量、油水配比、引发剂的量、引发温度和单体总浓度等均有一个最佳值,在固定油相中乳化剂浓度为11%(ω),水油体积比为2,引发温度38℃,引发剂占单体质量的0.15%(ω),TEMED/KPS=1.4(mol比),水相单体浓度为50%(ω),DMDAAC/AM=0.22(mol比),EDTA占体系总质量的0.03%(ω)的条件下,得到了单体转化率为94.95%,特性黏度为764cm3/g,阳离子度为15.95%,溶解迅速的产品。在反相微乳液体系中,首先采用目测法和电导法相结合的方式,在HLB为7.70、单体水浓度为60%(ω)、DMDAAC/AM=0.2 mol/mol、水相中甲酸钠浓度为0.1%(ω)的条件下,制备了稳定的Span-80-OP10/煤油/AM-DMDAAC-H2O反相微乳液体系。之后对该体系进行聚合,确定了P(DMDAAC-AM)的最佳制备条件:引发温度35℃,油相乳化剂浓度为33%(ω),反应方式为逐步聚合法,反应时间为1h,水溶性引发剂(KPS和Na2S2O3)和油溶性引发剂(AIBN)浓度均为0.045%(ω),HCOONa浓度为体系总质量的0.05%(ω),水油体积比为2/3。最终可制得转化率为97.42%,特性黏度为267cm3/g,澄清稳定的聚合物微乳液,体系的平均粒径为15.2nm,且粒径分布范围较窄。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证明两种方法制得的产品中DMDAAC和AM确实发生了共聚,DSC—TGA分析结果表明P(DMDAAC—AM)的热稳定性较好。两种制备方法各有优劣,反相乳液产品的主要优势为高特性黏度和低乳化剂用量,而反相微乳液聚合时间短,产品稳定性良好,可长期存放。

全文目录


摘要  10-12
ABSTRACT  12-14
第1章 绪论  14-35
  1.1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发展概况  14-15
  1.2 P(DMDAAC-AM)的研究现状  15-21
    1.2.1 结构与性质  16-17
    1.2.2 P(DMDAAC-AM)的制备  17-21
  1.3 反相乳液聚合  21-25
    1.3.1 概述  21
    1.3.2 聚合反应机理  21-25
  1.4 反相微乳液的形成及聚合  25-32
    1.4.1 微乳体系的制备和优化  26
    1.4.2 反相微乳液聚合  26-32
  1.5 选题意义及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32-33
  1.6 本研究的技术关键  33
  1.7 主要创新之处  33-35
第2章 实验部分  35-39
  2.1 实验药品  35
  2.2 主要仪器设备  35
  2.3 实验方法  35-39
    2.3.1 反相乳液稳定性的考察  35-36
    2.3.2 P(DMDAAC-AM)的反相乳液聚合  36
    2.3.3 微乳液的制备  36
    2.3.4 P(DMDAAC-AM)的反相微乳液聚合  36-37
    2.3.5 转化率的测定  37
    2.3.6 特性黏度的测定  37
    2.3.7 阳离子度的测定  37-38
    2.3.8 粒度的测定  38
    2.3.9 透射电镜的观察  38
    2.3.10 红外光谱表征  38
    2.3.11 核磁共振波谱表征  38
    2.3.12 热分析  38-39
第3章 DMDAAC-AM的反相乳液聚合研究  39-47
  3.1 体系稳定性的考察  39-40
  3.2 反应时间的确定  40-41
  3.3 乳化剂用量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41-42
  3.4 水油体积比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42-43
  3.5 引发剂用量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43
  3.6 四甲基乙二胺/过硫酸盐配比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43-44
  3.7 引发温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44-45
  3.8 单体浓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45-46
  3.9 小结  46-47
第4章 DMDAAC-AM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的制备  47-54
  4.1 体系制备过程中的粒径变化  47-48
  4.2 最佳制备条件的选取  48-53
    4.2.1 HLB值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  48-49
    4.2.2 乳化剂浓度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  49-50
    4.2.3 水溶液中单体浓度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  50
    4.2.4 阳离子单体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  50-51
    4.2.5 甲酸钠浓度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的影响  51-52
    4.2.6 温度和乳化剂浓度对体系电导率和水相增溶量协同影响  52-53
  4.3 小结  53-54
第5章 DMDAAC-AM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  54-64
  5.1 聚合方式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54-55
  5.2 聚合时间的确定  55
  5.3 正交试验L9(34)确定最佳聚合条件  55-58
  5.4 甲酸钠浓度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58-59
  5.5 油溶性引发剂(AIBN)的加入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59-60
  5.6 提高水油比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60
  5.7 聚合过程中体系的粒径变化  60-63
  5.8 小结  63-64
第6章 P(DMDAAC-AM)的分析和表征  64-71
  6.1 透射电镜表征  64-65
  6.2 红外光谱  65-66
  6.3 核磁共振波谱  66-68
  6.4 热分析  68-70
  6.5 小结  70-71
第7章 结论  71-73
参考文献  73-81
致谢  81-8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3-84
附表  84

相似论文

  1. 基于超声波的泥浆密度测试机理的研究,TE256.7
  2. 铝铵基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TS727
  3. 小麦抗性淀粉含量的差异及其与面粉品质的关系,S512.1
  4. 导电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与应用研究,O633.21
  5. 基于杂多酸盐无机—有机复合质子导体的设计、合成和性能,O621.3
  6. 丙烯酸—丙烯酰胺类高倍吸水树脂性能研究,TQ324.8
  7. 拟南芥神经酰胺酶基因的功能分析,Q943
  8. 双重响应性材料对芳香聚酰胺膜的表面修饰,TB383.2
  9. 新型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423
  10. 聚苯胺及碳质材料/聚苯胺复合物电化学性质的研究,TB383.1
  11. 石灰石粒径分布对CFB锅炉脱硫效率影响研究,TK229.66
  12. 全钒液流电池用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TM910.1
  13. 载银纳米粒子温度刺激响应性杂化纳米水凝胶的研究,TB383.1
  14. 纳米苯基硅树脂的制备与应用,TB383.1
  15. 不锈钢纤维及织物的防辐射性能研究,TS106
  16. 燃料电池用新型聚醚砜类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TM911.4
  17. 多嵌段型磺化聚芳醚砜质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M911.4
  18. 载银纳米粒子的pH刺激响应性复合纳米水凝胶的研究,TB383.1
  19. 平面涡流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TP212
  20. 聚铁基改性复合絮凝剂PFDMS的合成与絮凝性能研究,X703.5
  21. 魔芋葡甘聚糖/丙烯酰胺改性膜的研究及其在芦柑保鲜中的应用,TS255.3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 > 生产过程 > 聚合反应过程 > 按方法分 > 乳液聚合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