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试论托马斯·曼作品中的同性恋母题

作 者: 孙瑜
导 师: 马佳欣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德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托马斯·曼 同性恋母题 母题研究
分类号: I5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8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是一位广受欢迎、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作家。他的艺术家小说《威尼斯之死》,《托尼奥·克吕格尔》及长篇小说《布登博洛克一家》、《魔山》等自上世纪末被陆续译介入中国,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上世纪70年代,随着托马斯·曼日记的出版,德国再次掀起了一波对其的研究热潮,而日记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同性恋倾向则作为一个饱受争议的热点被放大关注。作为托马斯·曼作品中不容忽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性恋母题的出现一方面与作者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作者的审美视角出发也对其作品的铺陈叙述起着重要作用。在本篇论文中,主要将结合托马斯·曼的几部作品来分析该母题的表现与作用。托马斯·曼作品中的同性恋母题研究在文学研究中并不算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因此作者尝试在数量众多的单篇文本分析中提炼出一个纵向的分析视角,将研究重点放在从曼的早期作品至其成熟期作品中“同性恋”母题与情节的推进与发展上,同时试图找出不同作品中涉及同性恋角色之间的相似性以及其在时间上的沿承。正文中另一重点在于分析该母题的表现手法,探寻托马斯·曼如何在严格的审查和社会偏激看法中辟出蹊径,进行“安全”的叙述。正文最后将同性恋母题与托马斯·曼作品中惯常出现的艺术家形象联系在一起,尝试分析该母题在表现作者“生活与思想”这个核心理念中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关于德国“记忆文化”中的文学表述,I516.06
  2. 德语新家庭小说中的记忆重构,I516.074
  3. 海因里希·伯尔小说神话原型研究,I516
  4.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痛苦抉择—论克里斯塔•沃尔夫小说《分裂的天空》中的抉择主题,I516
  5. 席勒的“完人”概念,I516
  6. 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I516
  7. 《猫与鼠》的符号学视角分析,I516
  8.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的心理学解读,I516
  9. 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观,I516
  10. 东方的歌德,I516
  11. 焦虑与恬静,I516.074
  12. 艾兴多尔夫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中现代性问题的探析,I516
  13. 海涅笔下的拿破仑形象,I516.074
  14. 小说《铁皮鼓》中的巴洛克文学痕迹,I516.074
  15. 论霍夫曼童话小说中的艺术家形象,I516
  16. 人性塑造观的形象显现,I516.074
  17. 从中国形象到中国精神,I516
  18. 从批评话语分析看格林童话爱情故事中隐性婚姻观,I516.078
  19. 悲剧:生命持守与敞开的形式,I516
  20. 诗与真?,I516
  21. 阿多诺文学思想研究,I516
  22. 本哈德施林克作品《朗读者》中汉娜受害者兼施害者角色分析,I516.074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各国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