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理想与困境:1913年制宪运动研究

作 者: 牛要聚
导 师: 卞修全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史
关键词: 宪法草案 国民党 进步党 天坛宪草 宪法文化
分类号: D92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国初始的1913年,沛然而兴于清末的立宪思潮,借辛亥革命与“南北议和”成功的东风,再次勃兴;共和、宪法,成为当时广大中华儿女为之心动的社会政治理想图景;以民主共和为核心的立宪思潮与制宪运动成为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然而,1913年的中国并不真正具备共和立宪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制宪运动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难以克服的困境。因此,1913年的中国存在着制宪理想与严峻现实的冲突,立宪成功的可能性比较微弱。面对理想与困境,胸怀“宪政救国”理想的仁人志士并没有放弃对共和立宪的追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表达着、实践着自己的制宪理想,本年度所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宪法草案,就是这种现象的集中体现。近一百年过去了,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审视前人的宪法草案,重新回顾这段理想付诸现实的制宪运动,认识前人立宪理想与严峻现实调适的困惑与斗争,对于我们深化宪政文化发展规律认识,推进当代宪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1913年涌现出来的无数宪法草案中,国民党进步党的宪法方案,特别是“天坛宪草”值得我们关注。国民党宪法方案强调“形质俱备主义”、“单一国主义”以及“国会政府主义”等三个立宪原则,在具体内容上主张力挺国会权力,适度限制总统权限。但是,当时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政治势力异常强大,国内舆论界又有提倡立宪采取所谓国家主义,强化政府权力,试图建设强势政府,从而走向富强的呼声很高,因此国民党制宪理想付诸现实的可能性不大。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人的制宪理想是:采取国家主义,适当限制国会权力,建设“强善政府”。然而,当时主张扩张国会权限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也是当时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并且进步党的“国家主义”,实际上是“政府主义”,它的目的是扩大政府权力,从而实现国家富强,但是政府强权与国家富强之间显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认为进步党的制宪理想同样不可能实现。作为官方宪法草案的“天坛宪草”,是一批胸怀共和制宪法理想的年轻议员们,经过艰辛努力的结果。该草案折中了各方面的意见,符合当时大多数有识之士最低限度的制宪理想。然而,“天坛宪草”生不逢时:一方面当时并不真正具有政治势力的国民党、进步党等政治派别,胸怀责任内阁制、共和制宪法的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袁世凯手握重兵,刚刚打败国内武装反抗势力,需要一部为他量身打造、不影响其行使“总统权”的宪法。这种情形下出现的“天坛宪草”,就只能悬浮于制宪理想与现实国情之间,成为中国宪法史上因为理想与现实冲突而走向灭亡的宪法草案活标本。1913年制宪运动,是一场共和制宪法理想与脆弱制宪条件紧张关系下,由工具主义立宪思潮推动,最终以一部悬浮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官方草案而告终的立宪运动。工具主义的宪法文化氛围以及宪法泛政治化倾向,是1913年制宪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全文目录


摘要  4-8
引言  8-13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8
  二 学术史回顾  8-11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1-13
第一章 1913年中国制宪的背景和条件  13-20
  第一节 政治文化新旧交替、政治环境复杂多变  13-16
    一 政治发展趋势良好  13-15
    二 政治环境逐渐恶化  15-16
  第二节 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政府财力严重匮乏  16-17
  第三节 法律体系尚不完备、法治进程缓慢启动  17-18
  第四节 立宪思潮高歌猛进、"宪政救国"持续强化  18-20
第二章 理想付诸现实的冲动与挣扎:国民党宪法主张研究  20-27
  第一节 国民党宪法方案之宪法主义  21-22
  第二节 国民党宪法方案之宪法内容  22-27
    一 人权问题  22-23
    二 立法、行政权力分配问题  23-24
    三 国会的产生及其权限  24-25
    四 大总统的产生及其权限  25-27
第三章 制宪理想的其他表达:进步党及其他人士宪法方案  27-36
  第一节 进步党宪法方案  27-33
    一 主权、领土以及人民权利义务  27-29
    二 国民特会与国会  29-30
    三 总统、国务员与国家顾问院  30-31
    四 法律、司法以及会计等事项  31-33
  第二节 其它宪法方案  33-36
    一 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33-34
    二 王宠惠拟宪法草案  34-35
    三 毕葛德拟宪法草案  35-36
第四章 悬浮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天坛宪草"的诞生与夭折  36-46
  第一节 "天坛宪草"的诞生与夭折  36-39
  第二节 "天坛宪草"的法理分析  39-43
    一 国体、国土与国民  39-40
    二 国会与国会委员会  40-41
    三 大总统与国务院  41-42
    四 其它事项  42-43
  第三节 悬浮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天坛宪草"的宪法史解读  43-46
第五章 结语  46-48
参考文献  48-49

相似论文

  1. 国民党危亡之秋的应对与反省,K266
  2. 国民党福建省各级党部研究(1937-1945),D693
  3. 1946-1948鲁中地区保甲制度研究,K266
  4.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派系斗争研究,K266
  5.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共对美国政策的演变,D231
  6. 1935-1941年中国共产党对美政策的发展,D231
  7. 中共对于国民党北伐的态度及其演变,K262
  8. 国共合作视野下中国共产党的适应性研究,D618
  9. 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研究,D613
  10. 1921-1927年共产国际对国民党性质判定述论,D231
  11. 论抗战时期中共对国民党反共政策的应对,K265
  12. 四川军阀与国共两党关系探微,K263
  13. 论中国宪法文化的现代化,D921
  14. 中国国民党自身变革及其对台湾政党政治的影响,D675.8
  15. 抗战时期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探析,K265
  16. 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评析,K265
  17. 国共两党抗战纲领比较研究,K265
  18. 论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东北朝鲜人的资产政策,K266
  19. 国民党河北省政府训练团研究,K266
  20. 战后北平敌伪产业接收述论,K266
  21.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思想理论建设比较研究,D261.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中国法制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