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含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低温低浊水的絮凝特性研究

作 者: 王巧
导 师: 施周;陈治安
学 校: 湖南大学
专 业: 市政工程
关键词: 絮凝特性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聚合氯化铝 纳米二氧化硅 低温低浊水 分维 絮凝形态学
分类号: X7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对含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的低温低浊水絮凝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三氯化铝(AlCl3)、三氯化铁(FeCl3)及纳米SiO2对低温低浊原水中浊度和SDS的去除效果。通过PDA2000对絮凝过程进行光学在线监测,借助图像分析技术与分形理论,对含SDS高岭土颗粒的动态絮凝过程、絮体分形结构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四种无机混凝剂与纳米SiO2单独使用时,氯化铁和聚合氯化铝对低温低浊水中的浊度去除效果最为显著,对SDS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经纳米SiO2处理后的剩余浊度仍较高,但对SDS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其它无机盐混凝剂。SDS对混凝剂于浊度的去除有一定的影响,相同剂量混凝剂对含较高浓度SDS悬浊液的浊度去除效果较差。但SDS浓度越高,相对有利于SDS的去除。(2)以纳米SiO2为助凝剂,能显著提高PAC对浊度与SDS的絮凝效果。以氯化铁、聚合硫酸铁、氯化铝为主混凝剂,对浊度的去除,纳米SiO2存在一个临界投加量:3mg/L,当纳米SiO2投加量少于临界投加量时,上清液的剩余浊度随纳米SiO2投加量增大降低明显;然而当纳米SiO2投加量超过临界投加量时,上清液的剩余浊度随投加量的增大反而上升,而SDS的去除率只略有提升。(3)聚合氯化铝+纳米SiO2在pH值为6~9范围内对浊度都有比较好的去除效果,上清液的剩余浊度均在1NTU以下,且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混凝剂与纳米SiO2的组合。pH值过低(pH<6)或过高(pH>9)都不利于浊度的去除。聚合氯化铝+纳米SiO2去除SDS的最佳pH值为6。(4)SDS能增强颗粒表面的电负性,使粒子表面的ζ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影响混凝剂的絮凝效果。聚合氯化铝的絮凝机理为缩双电层、电中和吸附及粘结架桥;纳米SiO2的絮凝机理为吸附架桥;聚合氯化铝+纳米SiO2的絮凝机理是二者的结合,以架桥絮凝机理为主,电性中和机理为辅。(5)助凝剂纳米SiO2能使悬浊液中的颗粒在较短的絮凝时间内形成大粒径絮体,R比值到达峰值的时间提前,峰值增加。低浓度SDS对絮凝初絮体的形成起阻碍作用,而较高浓度的SDS对絮凝过程起促进作用。以纳米SiO2为助凝剂时,形成的絮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较PAC单独使用时都有所提高,形成的絮体抵抗水力剪切能力强,而且破碎后的絮体再絮凝性也增强。(6)以PAC为主混凝剂时,随着助凝剂纳米SiO2投加量的增加,絮凝体的分形维数、平均当量粒径都增大。纳米SiO2能促使PAC絮体结构向更密实的构型转变,表征絮体内部填充程度的分维值增加,PAC的除浊效果与SDS去除率提高。整个絮凝过程中,絮体分形结构从疏松多孔、开放的分枝状DLCA构造,逐步向密实的RLCA模式演变,沉降性能改善,分维值上升。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1 章 绪论  12-25
  1.1 混凝的研究进展  12-14
  1.2 表面活性剂概述  14-17
    1.2.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14
    1.2.2 表面活性剂在界面上的吸附  14-16
    1.2.3 表面活性剂的团聚  16-17
  1.3 纳米材料简介  17-22
    1.3.1 纳米材料的特性  18-21
    1.3.2 纳米材料在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21-22
  1.4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22-23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23-25
第2 章絮凝基础理论与絮凝过程中的分形  25-38
  2.1 絮凝机理  25-27
    2.1.1 双电层压缩理论  25
    2.1.2 电中和/吸附理论  25
    2.1.3 吸附架桥理论  25-26
    2.1.4 卷扫絮凝理论  26-27
  2.2 絮凝动力学  27-28
  2.3 絮凝过程中的分形  28-38
    2.3.1 分形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28-29
    2.3.2 分维的计算方法  29-31
    2.3.3 絮凝体的分形特性  31-38
第3 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方法  38-43
  3.1 实验材料  38-40
    3.1.1 主要混凝剂  38-39
    3.1.2 纳米材料  39
    3.1.3 表面活性剂  39
    3.1.4 其它试剂  39-40
    3.1.5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40
  3.2 试验方法与指标测定  40-43
    3.2.1 试验方法  40-41
    3.2.2 指标测定  41-43
第4 章 含SDS 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43-55
  4.1 药剂单独投加时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  43-47
    4.1.1 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43-45
    4.1.2 对SDS 的去除效果  45-47
  4.2 以纳米SiO_2 为助凝剂时处理效果的对比研究  47-50
    4.2.1 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对比  47-49
    4.2.2 对SDS 的去除效果的对比  49-50
  4.3 pH 值对浊度、SDS 去除效果的影响  50-52
    4.3.1 pH 值对浊度去除效果的影响  50-51
    4.3.2 pH 值对SDS 去除效果的影响  51-52
  4.4 絮凝体沉降性能对比  52-53
  4.5 本章小结  53-55
第5 章 聚合氯化铝与纳米SiO_2的絮凝机理研究  55-59
  5.1 ζ电位测定原理  55-56
  5.2 SDS 的电动特性  56
  5.3 不同混凝剂的作用机理  56-58
  5.4 本章小结  58-59
第6 章 动态絮凝过程及絮凝体的形态学研究  59-72
  6.1 PDA 动态实验  59-65
    6.1.1 PDA 的工作原理与功能  59-60
    6.1.2 PDA 在线监测试验  60-62
    6.1.3 絮凝体的强度因子和恢复因子  62-65
  6.2 以PAC 为主混凝剂时絮凝体的形态学特征  65-70
    6.2.1 助凝剂纳米SiO_2 投加量对絮凝体形态和尺寸的影响  65-67
    6.2.2 不同条件下絮凝体的分形构造特征与絮凝形态学特征  67-70
  6.3 本章小结  70-72
结论  72-74
参考文献  74-79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9-80
致谢  80

相似论文

  1. 苯酚、苯胺对吸附胶束絮凝过程的影响,X703
  2. 多重絮凝的机理研究,TU991.2
  3. 滇中红层区滑坡灾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P642.22
  4.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优化研究,X703.5
  5. 微生物絮凝剂高效菌种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在污水中的应用,X172
  6. E.Cloacae W产絮凝剂的制备与絮凝特性研究,X703.5
  7.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环境水样中直链烷基苯磺酸钠的研究,O657.72
  8. 软黏土劈裂注浆微观结构分形特征研究,TU442
  9. 微生物絮凝剂对重金属Cd~(2+)废水的处理研究,X703.5
  10. 基于分形理论的土体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U412.22
  11. 黄土坡耕地地表糙度的特征与建模研究,S157.1
  12. 大连市七顶山黄土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P532
  13. 高效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筛选及絮凝特性研究,X703.5
  14. 新汶煤田断裂构造特征分析及其预测,P618.11
  15. 多煤层开采覆岩水害评价研究,TD745
  16. 基于混沌理论的短期股市可预测性及预测方法的研究,F832.51
  17. 城市形态分形方法的研究与应用,TU984
  18. 电絮凝气浮技术处理洗浴废水的实验研究,X703
  19. 一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X703.5
  20. 高温后混凝土微裂纹分形分析,TU528
  21. 微量苯酚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检测新方法研究,X83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一般性问题 >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