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稻麦产量及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

作 者: 欧杨虹
导 师: 徐阳春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营养
关键词: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 土壤矿质氮 氮累积量 稻麦产量 氮素利用率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0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样也是肥料消费大国,近20多年来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比例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造成了作物产量不稳定,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等严重的问题。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2006-2007年在江苏金坛开展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土壤矿质氮、水稻和小麦吸氮量、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旨在评价有机部分替代化氮对苏南地区一年稻-麦两熟轮作生产的效应,为有机氮部分替代化氮的推广施用提供理论依据,获得了以下结果:1.水稻和小麦全生育期土壤矿质态氮变化的结果表明,2006-2007稻-麦试验中,施分蘖肥后单施化肥氮的处理土壤中矿质态氮含量最高,以后迅速下降,而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及全有机肥氮的处理土壤中矿质态氮供应较平缓。2007年水稻试验中,分蘖期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氮的处理土壤NH4+-N含量为17.6-17.9 mg/kg,较单施化肥氮的高16.6%-18.5%。结果表明,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施用可以调节和改善土壤氮素供应状况,提高土壤对氮素的“缓冲”能力,改善土壤供氮特征,获得较为平稳的土壤氮素供应过程。2.2006年水稻收获时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生物量与单施化肥氮持平,2007年则最高于单施化肥氮;而小麦收获时地上部生物量以单施化肥氮最高。稻-麦-稻三季试验结果表明,低量有机肥氮(25%)替代化肥氮的处理的籽粒产量与单施化肥氮的相当,说明有机肥氮必须与化肥氮配合施用,并且只有合适比例的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施用才能维持高产。3.2007年小麦成熟时较低量有机肥氮(25%)替代化肥氮处理的小麦氮素吸收累积高于单施化肥氮和高量有机肥氮(50%)替代化肥氮的处理。2007年水稻成熟时高量有机肥氮(50%)替代化肥氮的氮累积量最高,为267.2 kg/hm2,较低量有机肥氮(25%)替代化肥氮和单施化肥氮的分别高了9.6%和12.2%,并且从齐穗期到灌浆期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可以促使有更多的氮素从茎叶中转运到籽粒中,增加了整个植株对氮素的吸收。4.2006年水稻和2007年小麦试验中,低量有机肥氮(25%)替代化肥氮的氮肥利用率较单施化肥氮分别高4.7%和7.4%。而在2007年水稻试验中高量有机肥氮(50%)替代化肥氮的氮肥利用率较低量有机肥氮(25%)替代化肥氮和单施化肥氮的分别高25.2%和19.3%。说明有机肥氮对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最佳替代比例与施氮量有关。综上所述,有机化肥料配合施用可以改善土壤氮素供应状况和过程,提高土壤供氮能力,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氮素营养条件,获得了和单施化肥氮更相当的产量,本试验结果说明有机肥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部分替代化肥氮,表明在农业生产中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施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文目录


摘要  8-10
ABSTRACT  10-12
文献综述  12-20
  1. 有机化肥配施的必要性  12
    1.1 施肥的重要性以及我国施肥的现状分析  12
    1.2 有机化肥配施的重要意义  12
  2. 有机化肥配施对作物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12-13
  3. 有机化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15
    3.1 有机化肥配施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13-14
    3.2 有机化肥配施对其他作物产量的影响  14-15
  4. 有机化肥配施对土壤供氮特征的影响  15-16
  5. 有机化肥配施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6-18
    5.1 氮肥的吸收利用率  16-17
    5.2 氮肥的农学利用率  17-18
  6. 有机肥料与化肥配施有待解决的问题  18-20
材料与方法  20-24
  1. 供试地自然状况与供试土壤理化性状  20
    1.1 供试地自然状况  20
    1.2 供试土壤理化性状  20
  2. 试验设计  20-21
    2.1 2006年水稻田间试验设计  20
    2.2 2007年小麦大田试验设计  20
    2.3 2007年水稻大田试验设计  20-21
  3. 样品采集  21
    3.1 2006年水稻大田试验  21
    3.2 2007年小麦大田试验  21
    3.3 2007年水稻大田试验  21
  4. 分析方法  21-22
    4.1 有机肥料氮、磷、钾含量测定  21
    4.2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  21-22
    4.3 土壤矿质态氮的测定方法  22
    4.4 植物吸氮量的测定  22
    4.5 氮肥利用率计算公式  22
  5. 数据处理方法  22-24
第一章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土壤供氮特征的影响  24-30
  1 引言  24
  2 结果与分析  24-28
    2.1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6年稻季土壤供氮特征的影响  24-25
    2.2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7年麦季土壤供氮特征的影响  25-28
  3 讨论与小结  28-30
第二章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稻麦生物量的影响  30-34
  1 引言  30
  2 结果与分析  30-33
    2.1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6年大田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30-31
    2.2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7年大田小麦生物量的影响  31-32
    2.3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7年大田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32-33
  3 讨论与小结  33-34
第三章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稻麦氮累积量的影响  34-40
  1 引言  34
  2 结果与分析  34-38
    2.1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6年水稻氮累积量的影响  34-35
    2.2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7年小麦氮累积量的影响  35
    2.3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7年水稻氮累积量的影响  35-38
  3 讨论与小结  38-40
第四章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稻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40-44
  1 引言  40
  2 结果与分析  40-43
    2.1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6年大田水稻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40-41
    2.2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7年大田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41-42
    2.3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2007年大田水稻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42-43
  3 讨论与小结  43-44
第五章 有机肥氮部分替代化肥氮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4-48
  1 引言  44
  2 结果与分析  44-46
    2.1 水稻氮肥利用率  44-45
    2.2 小麦氮肥利用率  45
    2.3 麦后稻氮肥利用率  45-46
  3 讨论与小结  46-48
全文总结  48-49
参考文献  49-58
致谢  58-59
作者简介  59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59

相似论文

  1. 不同种类包膜肥料氮素溶出特性及对环境影响效应的研究,TQ440.1
  2. 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率与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及其流失风险的影响,S511
  3. 施氮对小麦、多花黑麦草生长特性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S543.6
  4. 不同氮素形态配比的复混肥对玉米、白菜生长的影响,S634.1
  5. 秸秆覆盖对红壤夏玉米水氮利用和抗旱能力的影响,S513
  6. 淮北地区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生产力比较研究,S511
  7. 水肥耦合对杂交中稻生理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S511.32
  8. 不同种稻方式对稻麦轮作系统土壤氮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S511
  9. 控释尿素对土壤氨挥发、氮素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S512.1
  10. 增值尿素的缓释效应及其肥效研究,S143.14
  11. 蔬菜废弃物沤肥过程养分变化及肥效研究,S141.4
  12. 几种黑杨无性系苗期氮素吸收的特点,S792.11
  13. 长期不同种植方式稻麦轮作系统中土壤养分和作物营养特性的互作研究,S511
  14. 不同堆肥原料有机无机复混肥对辣椒和油菜生长及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S565.4
  15. 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小麦和玉米生长与土壤供氮的影响,S513
  16. 机插与手栽稻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差异的比较研究,S511
  17. 控释掺混肥对大蒜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S633.4
  18. 不同氮效率油菜对氮肥的响应,S565.4
  19. 施氮和接种AM真菌对刺槐生长和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S714
  20. 不同施氮时期和施氮终止期对甘蔗氮素吸收分布影响的研究,S566.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