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

作 者: 张鸿凯
导 师: 李林川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关键词: 10kV配网 无功补偿优化 三种负荷方式 粒子群算法
分类号: TM7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4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无功补偿优化配置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无功补偿优化配置在改善电压水平的同时还能降低系统的网损,减小系统的电能损失,这使得研究无功补偿优化配置问题的意义重大。本文建立了针对10kV配电网的无功补偿优化配置数学模型,该模型以电网年电能损失费用与折合为等年值的无功补偿设备的投资费用之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以无功平衡,电压合格等为约束条件,既能保证系统的电能质量,又能使其经济性达到最好,由于系统的运行负荷是变化的,为了使计算精确而简单,模型还考虑了最大,一般和最小三种负荷运行方式下的情况,避免了只考虑单一负荷运行方式的片面性,更符合实际情况。在求解模型时,对整个系统进行分解协调,把该模型分解为最大负荷方式,一般负荷方式和最小负荷方式三个子模型,并对三个子模型用最大负荷损耗时间来协调统一。模型分解后,针对10kV配网可能产生的无功倒送问题,系统新增无功补偿点的容量及设备的投资费用只在最小负荷运行方式下考虑。根据配电网的特点,在有关的潮流计算中,采用逐段推算的方法,节约了内存,提高了计算的效率。求解方法上,本文采用了粒子群算法,利用粒子群收敛效率高的特点,提高了无功优化问题的求解速度,并且根据优化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二进制的粒子群算法,使算法能更好地适应问题的求解。最后,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开发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配置的计算程序,并以一条12节点与一条28节点的10kV配电线路为算例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使用的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可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6
第一章 绪论  6-21
  1.1 配电网无功补偿的意义  6-7
  1.2 配电网无功补偿综述  7-16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9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9-21
第二章 粒子群算法介绍  21-28
  2.1 概述  21-22
  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22-24
  2.3 PSO的一些改进方法  24-25
  2.4 PSO的二进制改进  25
  2.5 PSO的计算流程  25-26
  2.6 PSO的特点和问题  26-28
第三章 基于粒子群的配电网络无功补偿  28-44
  3.1 概述  28
  3.2 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的数学模型  28-34
  3.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配电网无功补偿优化  34-41
  3.4 算法的具体流程  41-44
第四章 算例及分析  44-52
第五章 总结  52-54
  5.1 本文总结  52-53
  5.2 今后研究方向  53-54
参考文献  54-56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56-57
致谢  57

相似论文

  1. 有源电力滤波器及其在配电网中的应用,TN713.8
  2. 基于粒子群的分子对接算法,R91
  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露天矿道路路径优化研究,TP301.6
  4.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及仿真实现,TP242
  5. 量子粒子群算法研究及其在图像矢量量化码书设计中的应用,TP301.6
  6. 变邻域搜索算法研究及在组合优化中的应用,TP301.6
  7.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混合算法研究,TM714.3
  8. 基于QoS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研究,TP212.9
  9. 参数协进化的改进和声搜索算法及其应用,TP391.3
  10. 非汛期水库群协同优化调度与应用研究,TV697.11
  11. 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多时段生产采购计划问题研究,F224
  12. 改进二进制粒子群算法在梯级水电站AGC中的应用研究,TV737
  13. 基于参数辨识的电力系统动态等值方法研究,TM712
  14. 粒子群算法在水库防洪优化调度中的应用研究,TP301.6
  15. 智能电网中蓄电池储能的价值评估研究,TM76
  16. 柔性路径下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跨单元调度方法,TH165
  17. 多自主车传感网络信息传输的优化配置研究,TN929.5
  18. 无人机区域侦察航路规划研究,V279.3
  19.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的机组优化调度研究,TM73
  20. X集团运输车辆路径问题研究,F224
  21. 战斗力优化配置与调度研究,E9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电工技术 >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 理论与分析 > 负荷分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