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评价及效应研究

作 者: 张延
导 师: 徐雨森
学 校: 大连理工大学
专 业: 项目管理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中心城币 熵权法 长三角 空间分布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就己进入服务经济时代,部分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的日益深入及组织形式的扩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区域或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区域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将其与制造业相融合服务于专业生产已经成为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城市均提出要成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而这一构想的实施,必须掌握生产性服务业区位选择及集聚的客观规律,防止采用建设传统开发区的方式试图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大跃进”式发展等现象的发生。对于区域和城市来说,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必须重视城市的竞争力和区位价值的建设。由于各城市的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以及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及其中心效应,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指导价值。本研究对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首先阐述生产性服务业概念、产生机制、区位影响因素和集聚的特征,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对有关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影响因素、实证方法和辐射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并由此确定本研究的框架和方法。第二,评价分析的设计,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结合SPSS软件,运用R型聚类和因子分析科学筛选指标,依据熵权法的基本思想和操作方法,对中国21个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进行评价实证。研究得出这些城市的竞争实力和竞争优势,并判断和识别出影响作用较大的准则和指标。第三,基于评价结果,通过对典型大都市圈——长三角地区和中心城市上海的研究对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效应进行测度和检验。利用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调节效应的分析等方法,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进行检验;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测度上海市对制造业基地苏浙的生产性服务输出和作用效果,从而检验和测量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中心效应”。第四,在理论评述的前提和实证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今后研究的内容与方向进行展望。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绪论  9-14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9-10
  1.2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10-11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1-12
    1.3.1 研究方法  11-12
    1.3.2 技术路线  12
  1.4 研究的创新点  12-14
2 相关文献综述  14-25
  2.1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相关综述  14-17
    2.1.1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和产生机制  14
    2.1.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14-15
    2.1.3 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和影响因素研究  15-16
    2.1.4 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非均衡性和集聚性  16
    2.1.5 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作用研究  16-17
  2.2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评价和效应测度的理论基础  17-18
    2.2.1 比较优势理论  17
    2.2.2 竞争优势理论  17-18
    2.2.3 产业组织理论  18
  2.3 国内外城市生产性服务业评价和测度的研究现状  18-21
    2.3.1 基于综合性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18-20
    2.3.2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效应的测度方法研究  20-21
  2.4 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和本研究的推论  21-25
    2.4.1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  21-22
    2.4.2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  22-23
    2.4.3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周边服务业关联效应  23-25
3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设计  25-34
  3.1 基于熵权法的评价模型设计  25-29
    3.1.1 准则层的构建  25
    3.1.2 评价指标的海选  25-28
    3.1.3 指标体系的特点  28
    3.1.4 评价模型建立的思路和原理  28-29
  3.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29
    3.2.1 正向指标的标准化  29
    3.2.2 负向指标的标准化  29
  3.3 指标体系的测试和确定  29-32
    3.3.1 R聚类实现指标类别的提取  30-31
    3.3.2 运用因子分析的剔除信息冗余指标  31-32
  3.4 熵权法权重的确立  32-33
  3.5 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得分  33-34
4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综合评价实证  34-45
  4.1 样本及指标评分  34-37
    4.1.1 评价指标的海选  34-36
    4.1.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6
    4.1.3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36-37
  4.2 R聚类和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的筛选  37-39
  4.3 综合评价  39-45
    4.3.1 权重的确定  41
    4.3.2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综合评价得分  41-42
    4.3.3 评价结果分析  42-45
5 大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效应实证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45-61
  5.1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中心效应测度研究设计  45-46
  5.2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整关系检验  46-47
    5.2.1 协整检验  46-47
    5.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47
  5.3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路径  47-56
    5.3.1 研究假设  48-51
    5.3.2 变量及数据  51
    5.3.3 实证结果与调节效应分析  51-56
    5.3.4 讨论小结  56
  5.4 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周边服务业协同效应检验  56-61
    5.4.1 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56-58
    5.4.2 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内部投入产出分析  58-59
    5.4.3 讨论小结  59-61
6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61-66
  6.1 国际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发展的经验借鉴  61-62
    6.1.1 美国纽约曼哈顿诱导自发型模式  61
    6.1.2 外国投资FDI助推模式—印度班加罗尔软件服务业集群  61-62
    6.1.3 日本东京以政府为中心引导的培育模式  62
  6.2 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的政策建议  62-66
    6.2.1 重视城市软实力的培养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保障  62-63
    6.2.2 提升城市的区域中心化和国际影响力  63
    6.2.3 聚焦主导产业并推动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  63-64
    6.2.4 把握"错位竞争"机遇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质"与"量"  64-66
结论  66-67
参考文献  67-7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2-73
致谢  73-74

相似论文

  1.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2. 江苏省降雨侵蚀力研究,S157.1
  3. 中国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组分空间分布特征,S718.5
  4. 长三角地区典型稻作流域农田氮平衡及氮负荷研究,S158.3
  5. 基于线源模型的交通大气污染研究,X51
  6. 三峡库区蓄水前后鼠密度空间分布统计推断,R184
  7. 基于主颜色谱及空间分布熵的目标匹配技术研究,TP391.41
  8. 公立医院绩效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13所医院评价中的应用,R197.3
  9. 基于产业转移的中国纺织业对外投资环境评价研究,F426.81;F224
  10. 我国区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F425;F224
  11. 国际生产性服务业承接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F224
  1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F424;F224
  13. 上海长三角低温物流中心平面布局规划研究,F259.27
  1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纺织品服装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TS941.1
  15. 基于AHP-熵权法的浙江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F127;F224
  16. 新疆桃、杏主要蚜虫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S436.62
  17. 高山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空间分布及灭螺方法研究,R184
  18. 上海市杨浦区体育场地信息平台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G812.7
  19. 重庆商品住宅市场发展研究,F293.3
  20. 京津冀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研究,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