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代内地藏传佛教民间流布考述

作 者: 尹航
导 师: 陈楠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藏族史
关键词: 明代 藏传佛教 内地 民间传播
分类号: K2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3世纪中期西藏被正式纳入元帝国版图,中央政府就对其进行了有效地统治。明代元后,在相应保留元代统治西藏的政策和措施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了“广行招谕”和“多封众建”的统治政策。纵观明代以及明以后的历史发展,明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治理藏区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在这种背景下使得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不仅有官方的朝贡往来和茶马贸易,同时伴随着大量非官方的民间交流与往来。关于明代藏汉经济、文化交流既往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即对明代整体治藏政策研究、藏汉民族杂处边缘地区的经济及政治研究和明代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皇帝对于西藏的统治策略或宗教态度研究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明人笔记、小说中涉及到的有关藏传佛教的相关内容,考述明代藏传佛教在内地民间交流情况。希望补充正史,并有所突破。本文第一章分析西藏文明东向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元末明初西藏地区的具体情况出发,论述明代对西藏的统治政策,并总结藏传佛教得以在内地民间传播的背景。明初藏传佛教“三大法王”在内地的传法活动,以及明代其他藏传佛教僧人在内地的活动为藏传佛教的民间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些交流和影响体现在明人的小说和笔记中。本文的第二章对此进行了考证和叙述。本文的第三章分析了明代士人、明代百姓对藏传佛教的态度,同时总结了藏传佛教在明代内地民间传播的三个主要特点:即明代内地藏汉民间交流存在时间性、空间性、自发性和滞后性。最后总结和评价藏传佛教的民间传播对明代藏汉文化民间交流的影响和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7
绪论  7-15
第一章 西藏地区与内地民间交流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15-21
  第一节 西藏文明的东向发展  15-16
  第二节 明代中央对西藏地区的政策  16-20
  小结  20-21
第二章 藏汉文化之间的交流主要表现—藏传佛教的内地流布  21-75
  第一节 西藏宗教文化传播的原因及其宗教文化的渗透  21-25
  第二节 藏传佛教僧人在内地的活动及藏传佛教仪轨在内地的流布  25-52
    一、明初藏传佛教"三大法王"在内地的传法活动  25-43
    二、其他藏传佛教僧人在内地的活动  43-52
  第三节 小说、笔记中的藏传佛教  52-74
    一、《金瓶梅》和《续金瓶梅》中的藏传佛教  52-64
    二、从韩湘子故事的演变看藏传佛教在明代民间的传播  64-69
    三、明代其他小说中所涉及的藏传佛教和几点总结  69-74
  小结  74-75
第三章 明代藏汉民间交流带来的影响及评价  75-88
  第一节 明代各阶层对西藏文化的态度  75-82
    一、明代士人(儒士、知识分子等)眼中的藏传佛教  75-79
    二、明代内地百姓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态度  79-82
  第二节 明代藏汉民间交流的特点  82-86
  第三节 明代藏汉文化民间交流的影响及评价  86-88
结论  88-90
参考文献  90-103
附表  103-109
后记  109-110

相似论文

  1. 汉藏边缘藏语穆斯林现状研究,C955
  2. 明代洮州卫研究,K248
  3. 明代三种小说对象类介词研究,H141
  4. 明代河西走廊的民族构成及其发展变化,K248
  5. 地域视角下的明代诗话文献考论,I207.22
  6. 明代户帖研究,K248
  7. 明代官制中的“左”与“右”,K248
  8. 明代社会的货币问题与黄宗羲的货币思想,F092
  9. 明代舆论研究,K248
  10. 明代人身损害赔偿研究,D929
  11.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K248
  12. 魏焕《皇明九边考》研究,K248
  13. 杨一清《关中奏议》研究,K248
  14. 论吴应箕的史学成就,K248.3
  15. 高拱经济思想及其改革研究,K248
  16. 明代缠枝纹视觉形式语言研究,J522
  17. 象牙塔里的青春故事,J905
  18. 明代游记、小说与戏曲中的海外国家形象,I206.2
  19. 简论猪八戒的喜剧性格,I207.419
  20. 明代建阳书坊的科考用书,G259.29
  21. 内地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及启示,F832;F224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明(1368~1663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