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灾后重建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研究

作 者: 朱思磊
导 师: 章荣君
学 校: 南京理工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地方政府间合作 汶川地震
分类号: D63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6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8年5月12日,一场波及范围极广、破坏性巨大的汶川地震引发了国内外公众的关注,社会各界踊跃支援灾区,而地方政府作为救援、重建的主导性力量面临着极大的考验。灾后重建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对于重建资金与物资的急需,重建工程的庞大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紧密性,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合作的方式来实施灾后重建。从世界范围来看,增强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性合作是世界各国灾害应对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如何成功的应对及妥善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并有效的开展灾后重建工程已经成为是我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将政府间合作融入到灾后重建的背景下,就是实现政府间合作由临时性逐渐为社会所认同,并成为一种常态性模式吸纳到政府改革进程中,以推动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在地震灾害的背景下,构建以及发挥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并针对我国政府间合作在灾后重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对策,以期对灾后重建过程中已经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对策。本文具体分析了在具体的重建实践中,地方政府官员主动合作意识的缺乏、地方政府合作自主权的欠缺、政府信用问题以及政绩考核机制等不足之处相当明显。因此,文章认为要促进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合作,就应该从中央政府适度下放合作自主权限,建立良好的协商制度,建立多元化合作模式,改革现行的官员考核制度,健全长效合作机制,完善合作的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努力,实现灾后重建的最终目标,保障灾区公众的最切身权益,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与科学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1 绪论  10-16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0-11
  1.2 文献综述  11-14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1-12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14
  1.3 研究方法  14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5
  1.5 存在的不足之处  15-16
2 灾后重建地方政府间合作概述  16-28
  2.1 灾后重建概述  16-19
    2.1.1 灾后重建的界定  16
    2.1.2 灾后重建的特征  16-19
  2.2 地方政府间合作概述  19-22
    2.2.1 地方政府合作的界定  19
    2.2.2 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形式  19-22
  2.3 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理论基础  22-28
    2.3.1 府际管理理论  22-23
    2.3.2 治理理论  23-24
    2.3.3 复合行政理论  24-25
    2.3.4 网络组织理论  25-26
    2.3.5 整体型治理理论  26-28
3 灾后重建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28-35
  3.1 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实践雏形——对口支援  28-29
  3.2 灾后重建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现实必要性分析  29-35
    3.2.1 前提条件:上级授权与公众诉求  29-31
    3.2.2 主体需求:行政主体的政绩晋升追求  31-32
    3.2.3 现实动力:重建合作的利益互补  32
    3.2.4 促发因素:震灾重建的客观要求  32-35
4 灾后重建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现实挑战  35-46
  4.1 地方政府自发型合作的现实挑战  35-40
    4.1.1 政府信用的习惯性缺失  35-37
    4.1.2 重建合作中的资金筹措困境  37-39
    4.1.3 地方政府的自利性  39-40
  4.2 上级政府指导型合作的现实挑战  40-46
    4.2.1 上级政府的应急调控与地方政府合作自主性的冲突  40-42
    4.2.2 指导型合作动力的长效性考验  42-43
    4.2.3 考核机制的激励效力困境  43-46
5 灾后重建中地方政府间合作机制的构建  46-54
  5.1 地方政府自发型合作机制的构建  46-50
    5.1.1 完善政府合作的监督机制  46
    5.1.2 构建合作资金的共筹机制  46-49
    5.1.3 建立公开透明的合作机制  49-50
  5.2 上级政府指导型合作机制的构建  50-54
    5.2.1 上级政府的授权与地方政府自主合作的协调机制  50-51
    5.2.2 健全政府合作的长效机制  51-52
    5.2.3 形成科学的合作考核机制  52-54
6 结论  54-55
致谢  55-56
参考文献  56-59
附录  59

相似论文

  1. 什邡市洛水镇灾后永久性住宅重建研究,TU241
  2. 从西方修辞的角度评析新华网对外报道的有效性,H315
  3. 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F249.2
  4.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研究,D630
  5. 国家介入与村民行动,C912.82
  6. 蓥华山景区旅游的灾后重建研究,F592.7
  7. 汶川地震典型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和防倒塌对策研究,TU352.11
  8. 省道S302任家坪至禹里段灾后重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P694
  9. 地震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TU984.14
  10. 灾后文物重建问题研究,K871.7
  11. 互联网事件研究,G206
  12. 因灾致残者的社会支持研究,C913.69
  13. 汶川灾后社会救助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632.1
  14. 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贫困村灾后重建的调研与思考,D632.5
  15. 基于D-InSAR和Offset_Tracking技术的同震形变场提取研究,P315
  16. 汶川地震上盘效应的研究,P315
  17. 政策性金融在我国灾后重建中的支持问题研究,F832.3
  18. 新闻专业主义的困惑、原因与出路,G210
  19. 汶川地震断裂带结构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P315.5
  20.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巨灾服务手段及支持重建方式比较,F832.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