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内编队轨道保持控制方法研究

作 者: 刘帅
导 师: 张育林
学 校: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专 业: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关键词: 纯引力轨道 内编队轨道保持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PID控制 模型预测PD控制
分类号: V44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纯引力轨道航天器在只受重力影响的条件下飞行,其运行轨道可以反映地球重力场变化情况,分析其轨道数据,可以得到高精度、高分辨率的重力场模型。内编队重力场测量卫星系统采用内、外卫星编队飞行,用于重力场测量。内卫星是一个验证质量,飞行在外卫星的内腔中,标称状态下内卫星处于外卫星腔体中心。外卫星屏蔽大气阻力、太阳光压等非保守力,为内卫星提供接近纯引力的运行环境。外卫星精密跟踪内卫星。通过确定内、外卫星的相对位置以及对外卫星实施高精度定轨,可获得内卫星的精密轨道。内编队轨道保持控制系统保证内卫星在外卫星腔体中心,是实现内编队重力场测量卫星系统任务目标的基础和关键。内编队轨道保持控制是一个强干扰控制问题。针对内编队卫星展开内编队轨道保持控制方法研究。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编队构型保持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内编队应用领域类似的Drag-Free控制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其次,给出了内编队轨道保持控制系统模型。介绍了控制系统的任务、内编队卫星的参数,建立了内编队卫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内编队卫星的干扰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内编队传统PID控制,并在传统PID控制器中加入非线性项,构成非线性PID控制器,非线性PID控制器的控制增益随着控制过程发生变化。对内编队传统PID控制器和非线性PID控制器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传统PID控制和非线性PID控制均能保证内、外卫星相对位置在要求的范围内,非线性PID控制比PID控制收敛速度快。分析了轨道平均角速度存在偏差时传统PID和非线性PID控制的性能,二者均能保证系统稳定。研究了传统PID控制和非线性PID控制对相对状态突变的抑制能力,在本文仿真条件下,非线性PID控制使系统收敛,传统PID控制不能保证系统收敛。分析了考虑实际测量误差时传统PID控制和非线性PID控制的控制性能,此时仍能满足相对位置控制要求,相对位置稳态精度降低。然后,研究了内编队模型预测控制,给出了模型预测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对内编队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可用于内编队轨道保持控制,能够保证内编队卫星的稳定飞行。分析了控制器权系数与相对位置稳态偏差的关系。研究了轨道平均角速度存在偏差时模型预测控制的性能,模型预测控制能够保证系统稳定。研究了考虑实际测量误差时模型预测控制的控制性能,此时仍能满足相对位置控制要求,相对位置稳态精度降低,但仍优于PID控制。最后,设计了内编队模型预测PD控制。相对来说,模型预测控制收敛时间长,控制加速度的量级小,PID控制收敛时间短,控制加速度的量级大,将二者结合起来,构成新的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加入PD环节之后,收敛时间明显加快,且控制加速度的量级比PID控制小,模型预测PD控制可用于内编队卫星。分析了轨道平均角速度存在偏差时模型预测PD控制的性能,模型预测控制PD能够保证系统稳定。分析了考虑实际测量误差时模型预测控制的控制性能,此时仍能满足相对位置控制要求,相对位置稳态精度降低,与模型预测控制处于同一量级,仍优于PID控制。

全文目录


摘要  10-12
ABSTRACT  12-14
第一章 绪论  14-21
  1.1 论文研究背景  14-15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9
    1.2.1 编队构型保持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16
    1.2.2 Drag-Free 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6-19
  1.3 本文研究内容  19-21
第二章 内编队轨道保持控制系统模型  21-31
  2.1 内编队轨道保持控制系统任务  21-22
  2.2 内编队卫星参数  22-23
  2.3 内编队相对运动动力学模型  23-26
  2.4 内编队干扰力分析  26-30
    2.4.1 大气阻力  26-29
    2.4.2 太阳光压  29-30
  2.5 本章小结  30-31
第三章 内编队PID 控制研究  31-60
  3.1 PID 控制方法介绍  31-33
    3.1.1 PID 控制基本原理  31-32
    3.1.2 非线性PID 控制  32-33
    3.1.3 PID 控制器参数整定  33
  3.2 内编队PID 控制  33-38
    3.2.1 PID 控制的动力学模型  33-35
    3.2.2 大气阻力模型  35-36
    3.2.3 内编队传统PID 控制设计  36-37
    3.2.4 内编队非线性PID 控制设计  37-38
  3.3 内编队PID 控制仿真与分析  38-59
    3.3.1 内编队传统PID 控制仿真  39-42
    3.3.2 内编队非线性PID 控制仿真  42-45
    3.3.3 轨道平均角速度偏差对内编队PID 控制性能的影响  45-51
    3.3.4 相对状态突变抑制能力  51-53
    3.3.5 考虑实际测量误差的内编队PID 控制性能  53-59
  3.4 本章小结  59-60
第四章 内编队模型预测控制研究  60-86
  4.1 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介绍  60-65
    4.1.1 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60-63
    4.1.2 模型预测控制最优问题  63-65
  4.2 内编队模型预测控制  65-68
    4.2.1 内编队预测模型  65-66
    4.2.2 内编队模型预测控制设计  66-68
  4.3 内编队模型预测控制仿真与分析  68-85
    4.3.1 无控制加速度约束的内编队MPC 仿真  68-72
    4.3.2 控制加速度约束的内编队MPC 仿真  72-75
    4.3.3 相对位置分量y 稳态偏差分析  75-76
    4.3.4 轨道平均角速度偏差对内编队MPC 性能的影响  76-79
    4.3.5 考虑实际测量误差的内编队MPC 性能  79-85
  4.4 本章小结  85-86
第五章 内编队模型预测PD 控制研究  86-101
  5.1 模型预测PD 控制  86-88
    5.1.1 模型预测PD 控制原理  86-87
    5.1.2 模型预测PD 控制模型  87-88
  5.2 内编队模型预测PD 控制  88-90
    5.2.1 模型预测PD 控制的动力学模型  88-89
    5.2.2 内编队模型预测PD 控制设计  89-90
  5.3 模型预测PD 控制仿真与分析  90-100
    5.3.1 模型预测PD 控制仿真  90-94
    5.3.2 轨道平均角速度偏差对模型预测PD 控制性能的影响  94-97
    5.3.3 考虑实际测量误差的模型预测PD 控制性能  97-100
  5.4 本章小结  100-101
结束语  101-103
致谢  103-104
参考文献  104-108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8

相似论文

  1. 卫星姿态的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2
  2. 船用舵机电液伺服单元单神经元PID控制,U666.152
  3. 高精度激光跟踪装置闭环控制若干关键问题研究,TN249
  4. 涵道式无人飞行器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V249.122
  5. 半导体激光器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TP273
  6. 压电驱动微工作台的控制与校正技术研究,TP273
  7. 网络化系统的鲁棒模型预测控制,TP273
  8. 基于模糊整定PID的海浪运动模拟试验台控制系统设计,TP273.4
  9. 多层共挤流涎成形过程温度控制技术研究,TQ320.721
  10. 基于控制方法的粒子群算法改进及应用研究,TP301.6
  11. 电渣炉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控制,TP273
  12. 工业锅炉水位控制系统的研究,TP273
  13. 移动机器视觉定位导航和自主避障系统的研究,TP242
  14. 最优分数阶PID控制器的设计与研究,TP13
  15. 汽车起动机性能高精度高稳定测试方法研究及应用,U467
  16. 基于电液比例阀控缸位置系统的控制策略及性能研究,TH137.52
  17. 基于直线电机的机器视觉高速定位系统,TM33
  18. 车载“动中通”卫星通信地球站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TN927.21
  19. PID参数自整定的研究与应用,TP273
  20. 基于自适应控制和模糊控制的并条机自调匀系统的研究,TS103.3
  21. 某滑翔增程靶弹弹道设计与控制系统研究,TJ06

中图分类: > 航空、航天 > 航天(宇宙航行) > 航天仪表、航天器设备、航天器制导与控制 > 制导与控制 > 航天器制导与控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