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农牧交错带及其人口分布研究

作 者: 李文娟
导 师: 陈全功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草业地理信息学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人口分布 人口分界线 国家级贫困县
分类号: C924.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牧交错带地区是指农区和牧区两种农业生态区相互交替、过渡的区域。在此区域内,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方式,它不仅具有两个相邻生态区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一些特殊的特点。从生态角度上分析,农牧交错带是生态过渡带,对于表征生态环境的一些因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检测全球变化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为因素的干扰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得农牧交错带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劣,不仅无法起到生态环境屏障的作用,反而成为了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直接作用于相邻的农区和牧区,进而影响全国的生态环境。另外,农牧交错带不仅仅表征了生态环境的过渡变化,也体现了我国东西部人口的差异。由农牧交错带生成的农牧交错线,较好的反映了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分布密集,土地较少,而西部地区土地较多,但人口稀疏的特点。这条线的划分规律符合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同时也可以认为是对胡焕庸先生提出的“胡焕庸线”的修正和补充。不仅直观的表示出更为详细的人口分界线,同时也给予胡焕庸线新的意义,即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分界线,同时也具有生态含义。本文首先基于陈全功、张剑等学者按照牧草生长季界定的中国农牧交错带范围,结合中国2004-2009年农业部确定的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的统计资料,侧重于人口与农牧交错带的关系,对以往研究结果微调后生成了新的农牧交错带范围,该带北起黑龙江省,经由吉林省、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终至云南省,跨越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达到794480.741km2。并取该带的中线,生成了2006年我国的农牧交错线。其次,根据2005年我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对全国主要市县的人口点数据进行插值,生成了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栅格图。第三,基于前面生成的农牧交错线和人口分布图,对胡焕庸先生提出的“暧晖-腾冲线”进行修正,生成新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结果表明:人口分界线以西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3.3%,人口占全国的16.8%,以东地区面积为全国的46.7%,人口则为全国人口总数的83.2%,符合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农牧交错带内耕地、林地、草地三种土地利用结构交替,分别占交错带总面积的15.33%,35.20%和39.32%,并且,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突出表现为和农业区相比,耕地面积较少,和牧业区相比,草地面积较小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四川省三省均明显表现出了以上特点;根据2006年的资料,我国共有国家级贫困县592个,其中56.3%分布在农牧交错带经过的省份中,而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贫困县大部分分布在农牧交错带内,吉林省、河北省位于农牧交错带内的县都是贫困县,这表明我国发展贫困县,改善贫困县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首先就要实施对农牧交错带地区的治理和保护。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引言  10-15
  1.1 我国农牧交错带的概况  10-11
  1.2 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  11-13
  1.3 胡焕庸线和农牧交错带的关系  13-15
第二章 研究进展  15-19
  2.1 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15-16
  2.2 农牧交错带边界界定研究进展  16-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概述  19-21
  3.1 农牧交错带边界界定的相关概念  19-21
    3.1.1 基于农业调查统计资料的数据  19
    3.1.2 基于气候要素指标的数据划分  19-20
    3.1.3 基于牧草生长适宜度的数据划分  20
    3.1.4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数据划分  20-21
第四章 材料与方法  21-23
  4.1 数据来源  21
    4.1.1 全国各县市人口统计数据  21
    4.1.2 全国农业县、牧业县、半农半牧县以及贫困县分布  21
    4.1.3 全国1:25万土地覆盖数据  21
    4.1.4 全国土地利用数据  21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23
    4.2.1 基于农业调查资料的中国农牧交错带分布  21-22
    4.2.2 中国农牧交错线的生成与验证  22
    4.2.3 中国农牧交错带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22
    4.2.4 人口空间分布化  22
    4.2.5 中国农牧交错带土地的人口负荷  22-23
第五章 结果分析  23-34
  5.1 修正后农牧交错带范围  23-24
  5.2 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  24-28
    5.2.1 2005 年人口密度图  24-25
    5.2.2 修正后中国人口分界线  25-26
    5.2.3 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  26-28
  5.3 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28-31
    5.3.1 农牧交错带内各省土地利用结构  28-29
    5.3.2 农牧交错带两侧土地利用类型结构  29-31
  5.4 农牧交错带内人口负荷研究  31-34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34-37
  6.1 结论  34
  6.2 讨论  34-37
    6.2.1 农牧交错带的研究意义  34-35
    6.2.2 农牧交错带的边界界定方法  35-36
    6.2.3 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  36-37
参考文献  37-43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43-44
致谢  44-45
附录  45-47

相似论文

  1. 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压力研究,C922
  2. 陆地C_3、C_4草本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研究,Q945
  3. 三峡库区贫困县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及对策研究,F249.27
  4. 建国以来山西省人口增长与分布的时空演化分析,C922
  5. 西南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遥感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X171
  6. 山西省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G633.96
  7. 人口学视角下的北京市银行网点选址、布局分析,F832.2
  8. 全球人口分布趋势与美国国家安全,D771.2
  9. 华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和螨的影响,S154
  10. 云南人口发展功能区人口合理布局研究,C922
  11. 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研究,X22
  12. 城市空间结构对人口分布态势影响研究,C922
  13. 基于~(137)Cs技术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研究,S157
  14. 西藏人口分布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C922
  15. 基于遥感与GIS的河北省沽源县土地退化监测与风险评价,P208
  16.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F127
  17. 基于GIS与多智能的北京市人口分布预测研究,C922
  18. 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F127
  19.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CH_4吸收和N_2O排放影响的研究,S181
  20. 近百年来扎鲁特旗聚落变迁研究,K28
  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F127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人口学 > 世界各国人口调查及其研究 > 中国人口 > 人口调查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