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YAG:Ce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作 者: 黄然
导 师: 薛绍林
学 校: 东华大学
专 业: 材料物理与化学
关键词: YAG:Ce3+ 溶剂热法 荧光光谱 DESM 白光LED
分类号: TQ4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白光LED具有能耗低、亮度高、工作电压低、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照明、指示及显示领域。白光LED是由蓝光LED芯片((In,Ga)N)和颜色转换层(YAG:Ce3+荧光粉均匀分散在环氧树脂等基质中)两部分组成的。基于互补的两种发射光混合形成适于照明应用的白色光源的原理,(In,Ga)N蓝色LEDs发出的部分蓝光被颜色转换层吸收而发出黄光与剩余蓝光混合形成白色光源。稀土铈离子掺杂钇铝石榴石荧光粉(YAG:Ce3+)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和化学稳定性,所以被广泛应用于真空紫外、等离子平板显示、固体激光器以及白光LED等应用技术领域。论文中全面介绍了飞YAG:Ce3+发光材料的发展概况、发光机理以及常用的制备技术,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制备YAG:Ce3+发光材料的新的简单方法——直接蒸发烧结法(简称:DESM)。本文分别采用溶剂热法和直接蒸发烧结法(DESM)制备YAG:Ce3+荧光粉。研究了这两种制备方法的后处理温度对YAG:Ce3+荧光粉结晶性能、表面形貌、发光性能等的影响。同时还对YAG:Ce3+荧光粉发光性能的温度依赖性、荧光寿命、量子效率等有更深入的研究,弥补了现有文献资料对YAG:Ce3+荧光粉低温发光性能研究数据的不足。总结如下:溶剂热法合成YAG:Ce3+荧光粉的成相烧结温度大约在900℃,1000℃时得到YAG纯相,粉体颗粒形貌是不规则的球形,颗粒尺寸大约35 nm。样品的光致发光光谱显示出YAG:Ce3+荧光粉的激发光谱中有两个很强的激发峰,分别为340 nm和460nm。发射光谱是一个很宽的发射带(500-700nm),峰值波长为540 nm。与溶剂热法制备YAG:Ce3+荧光粉相比,DESM法更有优势。首先,DESM法的合成路径更简单,反应物不需要离心、水洗、醇洗等处理过程。如此,便避免了由于这些处理过程可能带来的产物流失或者引入新的杂质元素等问题。其次,DESM法的烧成温度更低。从XRD分析结果可知,溶剂热法烧成的YAG:Ce3+荧光粉的纯相形成温度为1000℃左右,且颗粒形貌不是很规则的球形。而DESM法制备YAG:Ce3+荧光粉的纯相形成温度仅为850℃,而且颗粒形貌是很规则的球形,颗粒平均尺寸为30 nm。量子效率方面,同是纯相的YAG:Ce3+荧光粉,DESM法制备的样品量子效率比溶剂热法合成的产品高9个百分点左右。另外,溶剂热法需要在高压釜内进行,而DESM法在大气环境中即可进行反应,且不需要昂贵的高温(>1000℃)烧结炉,因此DESM法更安全,成本更低。YAG:Ce3+荧光粉发光的温度依赖性研究结果显示,其发光性能会受烧结温度和环境温度影响。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YAG:Ce3+荧光粉的杂相含量降低、结晶性能提高;表面形貌逐步趋于圆球形;发光强度逐渐增强;量子效率有效提高。从低温光谱可知,在较低环境温度下,可以明显看到发射峰是由两个峰值很接近的发射峰组成的,分别对应Ce3+的两个能级发射,即5d1→2F5/2和5d1→2F7/2。而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发射峰变宽,两个发射峰的重叠部分逐渐增加,变成一个发射宽峰。其发光强度呈指数形式衰减,而且衰减时间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而降低。文章最后,我们对YAG:Ce3+荧光粉的发展前景及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1
第一章 绪论  11-32
  1.1 发光材料  11-13
  1.2 LED及LED照明技术  13-15
  1.3 白光LED用YAG:Ce~(3+)荧光粉  15-25
  1.4 YAG:Ce~(3+)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25-30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30-32
第二章 实验方法  32-36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33
  2.2 YAG:Ce~(3+)荧光粉的性能表征技术  33-36
第三章 溶剂热法合成YAG:Ce~(3+)荧光粉  36-42
  3.1 实验步骤及工艺流程  36-37
  3.2 样品性能表征  37-42
第四章 DESM法合成YAG:Ce~(3+)荧光粉  42-51
  4.1 实验步骤及工艺流程  43-44
  4.2 样品性能表征  44-51
第五章 YAG:Ce~(3+)荧光粉发光的温度依赖性研究  51-56
  5.1 烧结温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51
  5.2 环境温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51-56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56-59
  6.1 结论  56-57
  6.2 展望  57-59
参考文献  59-65
附录  65-66
致谢  66

相似论文

  1. Bi、N共掺杂TiO2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O614.411
  2. 猪粪堆肥的理化特征及腐熟度评价研究,S141.4
  3.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和荧光光谱法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Q503
  4. 药物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及分子对接研究,R96
  5. 黄芩有效活性成分与杯芳烃超分子体系包合作用的研究,R284
  6. 蒽环类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R96
  7. 长链芳香多羧酸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O631.3
  8. 白光LED用稀土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O482.31
  9. 可见光LED通信系统的性能研究与理论设计,TN929.1
  10. SiO2微球为前驱物的白光LED用荧光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N104.3
  11. 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与结构稳定的胞外多聚物关键组分研究,X703
  12. Cu2ZnSnSxSe4-x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材料的制备与表征,TM914.4
  13. 多面体铁微纳米胶囊吸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B383.1
  14. 溶剂热体系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ATRP研究,TQ316.3
  15. 农药在水产品中的存在形态研究及其分析应用,S481.8
  16. 青蒿素类抗疟药与药物代谢酶相互作用研究,R96
  17. 药物小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性质和分子模拟计算,R96
  18. 基于白光LED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研究,TN312.8
  19. 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多变量分析在赤潮藻识别中的应用,X55
  20. 基于荧光特征的海洋浮游植物快速分类方法研究,P734.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化学工业 > 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 > 光化学物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