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植物非组培转化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

作 者: 张婷婷
导 师: 孙毅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关键词: 玉米 花粉介导 大豆 农杆菌
分类号: Q943.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植物基因遗传转化最常用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已经使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些方法依赖于组织培养,操作复杂,所用仪器昂贵,对操作者和实验设备都有很高的要求,难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因此植物非组培转化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植物转基因方法将抗逆性相关受体类蛋白基因(OsSIK1)导入不同品种玉米白交系,以期获得对盐碱性、干旱具有一定程度抗性的转基因玉米材料,同时研究该方法在不同品种间转化率差异。此外,本研究还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法,以大豆萌发种子为外源基因受体,将含有crylAc抗虫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大豆中,以探讨该方法在大豆上的可行性,并根据大豆的具体情况对转化过程中的乙酰丁香酮浓度、超声波功率等因素进行试验,建立了适合于大豆的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花粉介导法转化玉米(1)采用超声波辅助的花粉介导法,将含有OsSIK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导入郑58,98-2-19,昌7-2三个玉米自交系品种中,在当代直接得到了T0代转化种子,其中郑58结籽272粒(结实率63.4%),98-2-19结籽27粒(结实率14.1%),昌7-2结籽167粒(结实率31.2%)。(2)T1代植株经卡那霉素筛选和PCR检测,最终得到的转化植株数为:郑58,35株(转化率28.5%):98-2-19,4株(转化率20.0%):昌7-2,20株(转化率37.1%),初步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3)T2代植株遗传率为:郑58,34.3%;98-2-19,12.5%;昌7-2,55.0%。通过对这3个自交系的转化处理结实率、转化率和导入基因遗传率的比较分析,证明花粉介导法对不同自交系品种的转化率间存在差异,自交系郑58,昌7-2更适合采用花粉介导法进行遗传转化。2.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方法转化大豆(1)采用超声波辅助的植物萌发种子基因转化法,以大豆萌发种子为外源基因受体,将含有bar基因及cry1Ac基因的表达载体p3301ubiAc导入大豆中,通过除草剂筛选、PCR检测,证明转化率平均为6.9%。(2)优化大豆转化体系:研究了乙酰丁香酮浓度、超声波功率等因素对大豆转化效率的影响,并确定了幼苗期喷施除草剂的本底筛选浓度。结果表明,当转化的菌液浓度OD600为0.5~0.6,乙酰丁香酮的浓度为100μmol/L,超声波功率为800W时转化效率较高。(3)用草丁膦浓度分别为1mg/L、1.5mg/L、2mg/L、3mg/L及5 mg/L的除草剂涂抹叶片,根据幼苗生长状态确定最佳的除草剂筛选浓度为1.5mg/L。在三叶期使用1.5mg/L的除草剂浓度进行筛选,可以淘汰大量非转基因和表达较弱的株系或个体,大大减少田间工作量及后期检测工作。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Abstract  10-12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6  1.1 转基因作物研究进展  12-16    1.1.1 转基因作物种植  12    1.1.2 转基因作物品种  12-13    1.1.3 转基因作物性状改良  13-16  1.2 转基因作物转化方法  16-20    1.2.1 基于组培的转化方法  16-18    1.2.2 非组培转化方法  18-20  1.3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和意义  20  参考文献  20-26第二章 花粉介导玉米转基因  26-38  2.1 材料与方法  26-28    2.1.1 材料  26-27    2.1.2 提取质粒DNA  27-28    2.1.3 采集花粉及制备花粉缓冲液  28    2.1.4 基因转化  28  2.2 T_1代植株卡那霉素筛选  28-29    2.2.1 确定卡那霉素本底筛选浓度  28-29    2.2.2 T_1代植株卡那霉素田间筛选  29  2.3 T_1代植株PCR检测  29-31    2.3.1 植株总DNA提取  29-30    2.3.2 T_1代植株PCR检测  30-31    2.3.3 T_2代植株PCR检测  31  2.4 结果与分析  31-35    2.4.1 卡那霉素本底筛选浓度的确定  31-32    2.4.2 自交系品种T_0代种子结实统计  32-33    2.4.3 T_1代植株田间卡那霉素筛选结果  33-34    2.4.4 T_1代植株PCR检测结果  34-35    2.4.5 T_2代植株PCR检测结果  35  2.5 讨论  35-36  参考文献  36-38第三章 植物萌发种子介导大豆转基因  38-46  3.1 材料与方法  38-40    3.1.1 供试材料  38-39    3.1.2 种子灭菌及划胚  39    3.1.3 幼苗抗除草剂筛选浓度的确定  39    3.1.4 农杆菌菌液制备  39    3.1.5 超声波辅助大豆成熟种子基因转化  39-40    3.1.6 除草剂筛选及T_0代植株PCR检测  40    3.1.7 T_1代植株PCR检测  40  3.2 结果与分析  40-43    3.2.1 除草剂筛选浓度的确定  40-41    3.2.3 划胚对转化率的影响  41    3.2.4 T_0代植株PCR检测结果  41-42    3.2.5 乙酰丁香酮(AS)对转化率的影响  42-43    3.2.6 超声波功率对转化率的影响  43  3.3 讨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6第四章 研究总结  46-47附录:部分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47-48致谢  48-49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49-50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50-52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大豆疫霉RXLR效应分子靶标的筛选,S435.651
  3. 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分析与QTL定位,S565.1
  4.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5.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6. 大豆品种对腐竹品质的影响及其品质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TS214.2
  7.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S513
  8.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9.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10. 一个油菜菌核病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S435.654
  11.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12.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13.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4.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S513
  15.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6.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7.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18.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9. 玉米生态核雄性不育系春杂的鉴定与初步研究,S513
  20. 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TQ922.1
  21. 发芽大豆多肽富集工艺及富肽豆乳开发研究,TS214.2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细胞遗传学 > 植物基因工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