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获取新解放区农民政治认同的方法(1949-1952)

作 者: 王健
导 师: 徐锋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共党史
关键词: 政治认同 土地改革 阶级划分 诉苦
分类号: K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49年刚解放的上海郊区经济凋敝,各种政治势力错综复杂。新政权虽然建立,但是如何获得农民的政治认同,实现执政的合法性是中共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2年)沪郊农村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为考察视角,通过研究这段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沪郊获取政治认同构建的背景、方式和效果,总结经验,为解决目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存在的认同弱化、认同消解甚至不认同等给予一定的启迪。新中国成立初期,沪郊广大农民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到压迫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活苦不堪言,同时农民对中共认识存在偏差,以及传统的小农思想的存在影响中共执政的地位。因此,中共必须考虑改善农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注意对农民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共找到了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途径即通过土地改革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实现在农村政治认同的构建。由于吸取老区急性土改的教训以及刚刚经历战争,社会动荡,因此中共没有立即进行土地改革而是首先开展清匪反霸和减租保佃运动。经过减租保佃清匪反霸运动,中共在沪郊建立了各级政权组织,农民初步实现政治翻身,阶级意识增强,但是农民传统道德观念、命运思想、家族意识等依然存在,不利于土地改革政治目标的实现。因此中共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来涤荡农民心中的传统道德思想,实现农民对中共的政治认同。接着通过阶级划分,中共把阶级观念嵌入农村社会,农民传统身份被颠覆,乡村社会秩序得到重新构建,实现了国家权力的下移,乡村社会大多数成员被纳入到国家权力体系。但是,因为自身阶级意识的局限性,农民无法找到自己穷苦的根源,通过诉苦中“苦”与“甜”,新与旧,善与恶的对比以及诉苦中各种策略的运用,农民阶级意识形成,对旧社会的利益格局和政治秩序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和挑战,开始认同、拥护共产党新政权。最后,土改中农会、青年团、妇代会等各种组织的建立,使农民获得组织上的依托,不同群众的政治、经济权利得到了保障,农民政治觉悟随之提高。这一切使得中共成功获得新区农民政治认同。经过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等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新区农村政治认同的构建效果显著主要有:农民由政治冷漠向积极政治参与的转变;农民对毛泽东和共产党由衷感谢;农民形成了对自己政治身份的认同;农民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国家观念形成。通过对土改的分析,中共没有将土改简化成“分”与“得”的单向行为,而是通过中共与农民的双向传输,使得双方各取所需,最终实现一种“互惠互利”的结果。中共政治认同的成功之处在于农民利益的满足。无论是土改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都是在牺牲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来实现国家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如果历史必然性范式能够使中共在一定时期依然获得农民的认同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民众更多是从实际绩效来评价执政党和政府。因此,中共应该以如何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树立以人为本思想,使广大农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以此为基础实现民众对新时期中共执政合法性的认同。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6-8
ABSTRACT  8-12
绪论  12-19
  (一) 选题意义  12-13
  (二) 研究现状  13-17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使用  17
  (四) 研究时间与空间  17-19
一、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获取新区农民政治认同的重要性  19-29
  (一) 政治认同的含义与功能  19-22
    1、政治认同的含义  19-21
    2、政治认同的功能  21-22
  (二) 中共获取新区农村政治认同的重要性  22-25
    1、实现政府统治的合法性  22-23
    2、获得人民的国家认同  23-24
    3、维护农村稳定,土地改革的本质要求  24-25
  (三) 社会转型时期获取政治认同的一般方法  25-29
    1、加强政治绩效建设  25-27
    2、宣传执政意识形态  27-28
    3、加强制度建设  28-29
二、建国初期的沪郊农村状况  29-38
  (一) 建国初期上海郊区的情况  29-34
    1、沪郊农村的地权状况  29-31
    2、沪郊农村复杂的政治情况  31-32
    3、建国初期农民的思想观念  32-34
  (二) 沪郊农村减租保佃与清匪反霸运动的开展  34-38
    1、减租保佃运动的积极开展  34-36
    2、清匪反霸运动  36-38
三、土改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构建政治认同的方法  38-54
  (一) 划分阶级——农民传统身份的颠覆与乡村社会秩序重构  38-42
    1、阶级划分的缘由  38-39
    2、划分阶级的展开  39-41
    3 、划分阶级的结果——乡村社会结构重构与农民身份的重塑  41-42
  (二) 诉苦——农民阶级意识形成  42-48
    1、诉苦的功能分析  42-44
    2、诉苦的初期运作  44-46
    3、诉苦中的策略运用  46-48
  (三) 各种组织的建立——农民获得组织依托和自身权利的实现  48-54
    1、农会的建立与农民权利的获得  49-50
    2、青年的发动与团的发展  50-51
    3、建立妇代会,调动妇女的积极性  51-54
四、中国共产党在新区农村政治认同构建的效果  54-60
  (一) 农民由政治冷漠向积极政治参与的转变  54-55
  (二) 农民对毛泽东和共产党由衷感激  55-56
  (三) 农民对自己政治身份的认同  56-57
  (四) 农民的国家观念形成  57-60
结语  60-62
附录  62-63
参考文献  63-69
后记  69

相似论文

  1. 查尔斯·泰勒的政治认同观研究,D09
  2. 建国初期河南省土地改革运动研究,K27
  3. 现阶段青年农民工政治心理研究,D412.6
  4. 毛泽东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及其当代启示,A841
  5. 新中国新疆土地改革研究,K27
  6. 瑞金沙洲坝村土地改革研究,K27
  7. 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建研究,K266
  8.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D922.32
  9. 当前我国农民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422.62
  10. 当代苦聪人的政治认同研究,D633
  11. 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G641
  12. 建国初期河南新乡县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K27
  13. 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探究,D422.0
  14. 马克思主义关于我国农村建设问题浅探,F320
  15. 大瑶山瑶族自治区土地改革研究,K27
  16. 农村住房联建问题研究,D922.181
  17. 论解放战争时期东满根据地的创建,K266
  18. 1947-1949年邢台市划分阶级及与之发动的群众运动研究,K266
  19. 论我国政治沟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60
  20. 从迷惑到跟进,K27
  21. 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研究,D06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