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铜和铬对小球藻的致毒机理及解毒方法研究

作 者: 宋淑芳
导 师: 文岳中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重金属 氧化损伤 抗氧化酶 叶绿素荧光 解毒 联吡啶
分类号: X1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0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微藻能通过吸附和吸收机制清除水中的重金属,因其成本低、生长繁殖快、便于大规模养殖,已被成功用作废水处理的生物吸附介质。但高浓度的重金属也会对微藻产生影响,限制了微藻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本文研究了重金属对藻类的毒性及致毒机理,探索了不同物质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利用超声破碎法、研磨法、酶法提取菠菜和普通小球藻中的叶绿体,制备了类囊体膜和PSⅡ,同时对它们从形态学和希尔活力进行了检验;研究了叶绿体对Cr(Ⅵ)的还原;比较了海藻酸钠、SBA-15等不同固定方法对叶绿体、类囊体膜和PSⅡ的影响。微藻因细胞壁的特殊成分提取叶绿体比菠菜困难,尤其是栅藻;单位叶绿素浓度的希尔活力大小:类囊体膜>>研磨法叶绿体>PSⅡ>酶法叶绿体;叶绿体的活性受保存时间影响,时间越长活力越低,但是叶绿体浓度越高,活性下降速率越慢;叶绿体可通过光还原作用将Cr(Ⅵ)还原为Cr(Ⅲ);不同浓度的叶绿体对Cr(Ⅵ)的转化率不同;Cr(Ⅵ)影响叶绿体的光还原能力,浓度越大,对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损伤越大;海藻酸钠包埋后叶绿体和类囊体膜希尔活性降低,SBA-15负载后PSⅡ对Cr(Ⅵ)的光还原能力增加。(2)以Cu(Ⅱ)、Cr(Ⅵ)为代表,通过测定普通小球藻和及其离体叶绿体的ROS、SOD和CAT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产物(MDA),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从氧化损伤和光合作用角度研究重金属对微藻毒性及可能机理。Cu(Ⅱ)对小球藻的生长毒性大于Cr(Ⅵ)。高浓度的Cu(Ⅱ)和Cr(Ⅵ)使小球藻受到严重氧化胁迫,抗氧化酶活性降低,PSⅡ受损,光合能力和自我保护机制减弱;低浓度的Cu(Ⅱ)和Cr(Ⅵ)未引起氧化损伤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反而刺激PSⅡ启动光保护能力以增强光合活力,PSⅡ的捕光能力增强,量子产量和电子传递效率提高。离体叶绿体的ROS与Cu(Ⅱ)浓度呈现出良好的浓度-效应关系;Cr(Ⅵ)作用下,ROS的水平也与Cr(Ⅵ)的浓度呈现一定的浓度-效应关系,但变化不明显,且浓度水平远低于Cu(Ⅱ)的作用;叶绿体的Hill活性的变化规律与ROS相同,说明ROS在导致叶绿体光合作用受损中起着重要作用;Cu(Ⅱ)和Cr(Ⅵ)导致ROS的产生跟光照有关。(3)通过体外试验和藻类活体试验,探讨了不同外源物质对ROS的消除作用,为降低重金属对藻类的毒性作初步探索。联吡啶(Bpy)及其衍生物能与Cu(Ⅱ)形成金属螯合物,催化H2O2分解成H2O和O2,起到类过氧化氢酶的作用,降低了重金属引起的ROS,保护了普通小球藻的生长繁殖和光合作用活性;而Bpy及其衍生物与Cr(Ⅵ)形成的化合物没有类过氧化氢酶作用,对ROS没有清除作用,毒性反而略高Cr(Ⅵ)单独作用;Bpy本身对普通小球藻有一定生长毒性,对PSⅡ的活性和抗胁迫能力有一定影响,对ROS及其酶的影响较小;试验浓度内Bpy-COOH对普通小球藻无生长抑制作用。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7
Abstract  7-14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4-34
  1.1 前言  14-15
  1.2 重金属对微藻的毒作用及机理  15-21
    1.2.1 微藻对重金属的吸收  15-16
    1.2.2 对生长的抑制作用  16
    1.2.3 对超微结构的影响  16-17
    1.2.4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7-18
    1.2.5 对细胞的遗传毒性  18-19
    1.2.6 对细胞其他生理生化的影响  19-20
    1.2.7 细胞内的Fenton反应与活性氧  20-21
  1.3 重金属的解毒  21-27
    1.3.1 抗氧化系统  21-25
      1.3.1.1 酶途径  21-24
      1.3.1.2 非酶途径  24-25
    1.3.2 金属硫因MTs及其他解毒途径  25-27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27
  参考文献  27-34
第二章 叶绿体的分离固定及对Cr(Ⅵ)的还原  34-58
  2.1 前言  34-35
  2.2 材料与方法  35-40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5-36
    2.2.2 仪器设备  36
    2.2.3 叶绿体的分离  36-37
      2.2.3.1 超声破碎法  36
      2.2.3.2 研磨法  36
      2.2.3.4 酶法  36-37
    2.2.4 类囊体膜提取  37
    2.2.5 PSⅡ制备  37
    2.2.6 叶绿体固定  37-38
    2.2.7 细胞壁检验  38
    2.2.8 叶绿体完整性检验  38
    2.2.9 活性评价  38-39
    2.2.10 Cr(Ⅵ)还原试验  39
    2.2.11 数据分析  39-40
  2.3. 结果与讨论  40-53
    2.3.1 叶绿体的分离  40-44
      2.3.1.1 形态学  40-42
      2.3.1.2 希尔活力  42-44
    2.3.2 叶绿体对Cr(Ⅵ)的还原  44-48
    2.3.3 叶绿体、类囊体膜和PSⅡ的固定  48-53
      2.3.3.1 海藻酸钠包埋叶绿体和类囊体膜  48-49
      2.3.3.2 SBA-15负载PSⅡ  49-53
  2.4. 小结  53
  参考文献  53-58
第三章 铜、铬对普通小球藻和离体叶绿体的毒性研究  58-95
  3.1 前言  58-60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60-61
    3.2.1 实验设备  60
    3.2.2 主要试剂  60-61
  3.3.实验方法  61-64
    3.3.1 藻种培养  61
    3.3.2 完整叶绿体提取  61
    3.3.3 酶液的提取  61
    3.3.4 普通小球藻的毒性研究  61-64
      3.3.4.1 EC_(50)测定  61-62
      3.3.4.2 叶绿素荧光特性  62
      3.3.4.3 活性氧(ROS)测定  62-63
      3.3.4.4 可溶性蛋白(TSP)的测定  63
      3.3.4.5 丙二醛(MDA)测定  63
      3.3.4.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63
      3.3.4.7 过氧化氢还原酶(CAT)活性测定  63-64
    3.3.5 离体叶绿体的毒性研究  64
      3.3.5.1 Hill活性测定  64
      3.3.5.2 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64
      3.3.5.3 活性氧(ROS)测定  64
    3.3.6. 数据分析  64
  3.4. 实验结果  64-84
    3.4.1 普通小球藻的毒性研究  64-81
      3.4.1.1 普通小球藻的生长抑制率和EC_(50)  64-68
      3.4.1.3 叶绿素荧光特性  68-74
      3.4.1.4 普通小球藻的活性氧  74-78
      3.4.1.5 对小球藻脂质过氧化(MAD)的影响  78-79
      3.4.1.6 对小球藻的SOD酶的影响  79-80
      3.4.1.7 对小球藻的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80-81
    3.4.2 离体叶绿体的毒性研究  81-84
      3.4.2.1 对叶绿体Hill活性的影响  81-82
      3.4.2.2 活性氧(ROS)  82-84
  3.5 讨论  84-89
  3.6 小结  89-90
  参考文献  90-95
第四章 外源物质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研究  95-134
  4.1 前言  95-96
  4.2 材料与方法  96-100
    4.2.1 仪器与试剂  96-97
      4.2.1.1 实验仪器  96
      4.2.1.2 主要试剂  96-97
    4.2.2 藻种培养  97
    4.2.3 完整叶绿体提取  97
    4.2.4 酶液的提取  97
    4.2.5 体外解毒试验研究  97-98
      4.2.5.1 H_2O_2测定  97-98
      4.2.5.2 ·OH测定  98
    4.2.6 生物体内解毒研究  98-99
      4.2.6.1 生长率测定  98
      4.2.6.2 Hill活性测定  98
      4.2.6.3 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98-99
      4.2.6.4 ROS测定  99
      4.2.6.5 可溶性蛋白(TSP)的测定  99
      4.2.6.6 丙二醛(MDA)测定  99
      4.2.6.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99
      4.2.6.8 过氧化氢还原酶(CAT)活性测定  99
    4.2.7 数据分析  99-100
  4.3. 结果与讨论  100-130
    4.3.1 体外解毒试验研究  100-108
      4.3.1.1 2,2-联吡啶  100-105
      4.3.1.2 壳寡糖和壳聚糖-铁  105-108
    4.3.2 生物体内解毒研究  108-130
      4.3.2.1 2,2-联吡啶  108-123
      4.3.2.2 2,2-联吡啶-5,5-二羧酸  123-130
  4.4 小结  130-131
  参考文献  131-134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34-137
  5.1 主要结论  134-135
    5.1.1 叶绿体的分离固定及对Cr(Ⅵ)的还原  134
    5.1.2 铜、铬对普通小球藻和离体叶绿体的毒性研究  134-135
    5.1.3 外源物质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研究  135
  5.2 未来工作展望  135-137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37

相似论文

  1. 狼疮解毒丸治疗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R259
  2. 两个不同叶色棉花品种光合功能对高温胁迫的响应差异及机理,Q945.11
  3. CRZ-1对小麦盐胁迫生长、叶绿素酶活性抑制及大田产量的影响,S512.1
  4. 江蓠残渣高活性膳食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S254.9
  5. 复合污染下大薸和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X173
  6. 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TS254.9
  7.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8. 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风险评估,S433
  9.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10. 肉牛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类危害性因素分析,S823
  11.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12.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3. 桃杂交后代(F1)幼苗光合效能评价,S662.1
  14. 极端温度对佛手光合生理,抗氧化酶系及ROS的影响,Q945.78
  15. 醋酸铅对鲤鱼卵巢上皮细胞毒性的研究,X174
  16. 镉、铬及铅在日本无刺楤木中积累、分配及其对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S792
  17. 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机制及其溶藻物质特性的研究,X173
  18. 绿豆中清热解毒成分的提取及稳定性的研究,TQ461
  19. 纺织品中重金属监控及预警研究,TS107
  20. 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研究,X53
  21. 东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吸附与释放规律研究,X52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植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